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对吗

2024-05-18 21:52

1.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对吗

是的。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嗜好,但无法提高生产力,称为纯消费性投资;其二可以提高生产力,但无法满足消费者嗜好,称为纯生产性投资;其三为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一般最常见的投资均属于第三种类型的投资。
教育投资,作为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也应属这种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对吗

2. 从个体的角度看教育投资带来的收益包括

教育经济效益亦称为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或教育投资的外部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和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生产能力,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即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贡献。这种收益按照享有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育的社会收益和教育的个人收益。或者说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教育的个人经济效益。教育的社会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增长中可以归因于国家(或社会)教育投资的部分;教育的个人收益是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以归因于个人教育投资的部分.教育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率有所不同,前者反映的是教育的间接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较关系,后者反映的是教育的直接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较关系,这是由于教育活动不同于经济活动,它的产出有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之分。教育活动的直接产出是指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高,通常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来表示。教育的间接产出则指这些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后,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增长。在中国的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常常将教育效率与教育经济效益混为一谈,把教育经济效益当作教育效率。例如说,要“提高教育经济效益”,“要提高办学效益”,它指的是要提高教育或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培养较好、较多的学生。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不仅有经济收益,也有巨大的非经济收益,其中包括社会的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的。在教育经济学中只探讨教育的经济收益,教育的非经济收益则由其他学科如教育社会学等来研究。

3.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教育投资应偏重于

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但职业教育发展仍受资源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及内容、农村职业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平稳加快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革新进步,社会对技能型劳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2010年国家提出《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第六章提到职业教育发展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些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受制约
(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尚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较少,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不好。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在本国有地位的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职教经费都很充足,有法律保障。而我国随同《职业教育法》以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经费都有明确规定,但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好,督促不够。“教育投入不足”成为了国家教育发展的软肋。各地一般把主要财力用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发展,严重制约职教的发展。据2009年《认可与劳动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相当于法国的39%,德国的44%,美国的50%,低于印度的2.7%。在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很大,但对职业教育投入相对不够,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经济落后的省份职业教育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教学设备陈旧等资源严重短缺,硬件、软件都跟不上的问题,不少学校缺教室、缺实验实习场地和设备、缺电脑,缺图书,缺师资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2、教学资源投放不合理,教育不公
教育行政部门在投放教育资源时,习惯于厚此薄彼,热衷于建设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示范学校,急于建设职教中心等政绩工程。职业学校之间、各地区之间学生拥有的教学资源不平均,制约了职业教育整体发展。
(二)教学模式、内容有待提高
1、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教学时间、空间及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和课堂获取。教师是支配者,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强弱,学生没有自己动手操作、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测评学生成绩的标准还是以成绩为主,而不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到、掌握知识多少为主。近年来虽然学校中大都设有实训课程,但其占学习课程比例较少,许多毕业生工作还需要进行就业前的再培训,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
2、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不畅,中、高职课程脱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表现为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则非常有限,两者间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升学途径十分狭窄。
目前,中高职的课程脱节,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且层次不清。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课程设计又以普通高中生为基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都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与中职严重重复。
3、课程改革困难。
从教师方面说,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课程理念还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局限于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缺乏必要的工作岗位实践经验、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缺乏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从学校方面说,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进行,如教学任务、教学进程和课表编排、课程考核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另外,由于高职教育规模扩张过快,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本身已经承担了过多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又多,加上课程改革的工作量大、难度高,使得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一)农村职业学校发展规模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在数量或规模方面对社会的满足程度偏小,在整个农村教育体系的比重不够,还需要加强农村教育结构的的调整。有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因此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教育投资应偏重于

4. 教育投资的教育投资来源

我国的教育投资由中央教育投资和地方政府教育投资组成,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投资占总教育投资比重的85%以上,地方政府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投资由财政性教育投资和非财政性教育投资投资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他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及其他。

5. 教育投资作为一种投资,该不该衡量收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如果,教育投资都要衡量收益了的话,这个世界就完全沦为了金钱的奴隶。教育,是父母对孩子成才的途径,是培养国家栋梁的方法。

如今,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但是还有些地方是落后的,读书困难,学费太贵仍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现在,深圳要普及十二年免费教育了,首先这将提高深圳地区的受教育水平,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年限的增加,这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提高。这就是很好很好的了。
教育是不能衡量的,一衡量就太吓人了,国家把教育孩子的压力和责任都交给了家庭,不知道还是不是国家的孩子?当前社会养育孩子已经远远不是过去吃饱穿暖就满足的状况了,现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一半拼自己,一半拼家长。如果孩子不是先天特别的聪明,那就只有全家一起和孩子在课外努力。
正确的“教育投资”方法,才能取得长期收益!希望孩子有“出息”,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真实的情况是:一些家庭几乎投注了所有精力培养孩子学习游泳、篮球、舞蹈、口才、绘画等等特长,而并没有发现孩子的真正潜力。正确的“教育投资”方法,是你目前最需要的。每个人的智商先天都是存在差异的,智商是后天各种培训班都培训不了的,总用那么些培训班上的少但成绩名列前茅的 。 教育是人一生的投资,它的回报体现在每时每刻,不能用单一的金钱价值来评估。也许你今天为了学习所做的努力,没有给你带来什么改变,但如果你不学习,就什么都改变不了。
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一个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孩子,也都是祖国的孩子,他们将来也是社会的栋梁。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却是万万不能的,一旦衡量了收益,教育这一方净土也会充满铜臭味。老师是带着目的给孩子上课,学校也是带着目的在培养。这样怎能让家长们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所以,是一定不能衡量收益的。

教育投资作为一种投资,该不该衡量收益?

6. 教育投资的关系

在现代经济中,教育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早在两百多年以前,经济学界的先驱们就已经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开始了研究。当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具体阐述了教育的资本价值,并认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对教育的投资,因而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明显上升,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到了20世纪下半叶,学术界普遍认可了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论断。而且不少实证研究也不断证实了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的收益作了测算,直观形象地揭示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1929年,美国国民收入为1500亿美元,当时美国工资收入与资本收入之比为3:1,这表明国民收入中由人力资源和资本各自创造的比例是3:1,因此可以计算得出,1929年的国民收入中:由人力创造部分为1125亿美元(1500亿美元×3/4),由资本创造部分为375亿美元(1500亿美元×1/4),当年美国劳动力总数为4920万人。因此人均创造国民收入为2287美元/人(1125亿美元/4920万人)。再看1957年的情况:国民收入为3020亿美元,工资收入与资本收入之比仍为3:1,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人力创造部分为2265亿美元(3020亿美元×3/4),资本创造部分为775亿美元(3020亿美元×1/4),当年美国劳动力总数为6800万人,因此人均创造国民收入为3330美元/人(2265亿美元/6800万人)。显然,1957年的人均创造国民收入要比1929年的水平高1043美元(3330美元/人-2287美元/人=1043美元/人),从以上计算中,可以看出差额是由于劳动质量提高而得来的,而劳动力质量提高则又归因于教育投资。丹尼森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中,用不同于舒尔茨的方法对1929年至1957年美国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研究,从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中,逐项推算各因素的作用,并估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根据丹尼森的计算,美国1929年至195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5.3%。奥内尔的研究表明:1967年至1985年期间,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为58%,发展中国家则高达64%。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验证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究其原因,完全得益于明治维新以来政府长期对国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从而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在1905-1960年的55年间,日本的国民收入增加了9倍,在此期间,劳动力只增加了0.7倍,物质资本的投资也只增加了6倍,但教育投资却增加了22倍。1960-1975年的15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倍,同期的教育投入又增加了10倍。优先发展教育使日本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7. 如何正确理解教育就是最好的投资这个说法呢?


如何正确理解教育就是最好的投资这个说法呢?

8. 简述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一、教育投资的成本:首先我们知道在教育投资方面包括了货币投资和非货币投资。1、货币投资又分为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1)一方面是学费,书本费和学杂费等直接费用作为成本;另一方面则是选择上学放弃工作而由此损失的收入,也就是机会成本。3、非货币投资则是指上大学期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例如对未来的迷茫,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这些也必须计入教育投资的成本。二、教育投资的收益:教育的收益也分为了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个方面。1、经济收益是指普遍来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收入总量会高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生的收入总量,这个需要进行贴现。2、非经济收益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能能够得到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在上学期间得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多的自由和乐趣。三、教育投资收益率分析: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发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前期的成本投入较高但是后期的收益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而且可以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也较大。四、应该怎么做:1、首先是要制定正确的教育投资计划,不要做出无谓的投资。有些人会认为学历越高就业条件越好,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而勉强自己辛苦追求高学历会得不偿失。2、其次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较高,意味着受教育者拥有较多的知识技能,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意味着他们进入社会工作后能创造较多的财富。3、再者是要减少无效的教育投资,这主要是指人才的流失,很多受过较好教育的人都会选择留学深造,但往往最后会定居国外,为外国创造财富和为其提供技术等。所以应该要完善我国的福利政策等留住国内的人才。4、最后是降低教育的成本,但前提是教育的质量不变,成本降低意味着投资效益的提高,而这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