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会计原则的范畴

2024-05-06 04:24

1. 公认会计原则的范畴

是会计处理的方法程序,就是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属技术规范的范畴,一般具体说明某一个步骤或某种总是体操作方法,所以很少有自由选择的作地。比如记账规则、改错规则等。公认会计原则既能由官方机构制定,也能由民间机构制定。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指那些受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权威团体支持认可的会计原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包括以前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及发布的《会计原则意见书》)以及一些公认的会计惯例。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指的是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等六个会计职业团体联合制定发布《标准会计惯例公告》。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则主要指的是范体系。中国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与公认的其他两个层次相当的内容则见于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中。

公认会计原则的范畴

2. 公认会计原则的介绍

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GAAP)为会计界普遍接受并有相当权威支持的,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各项原则的总称,它指会计实务中普遍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规律、基本特征的原理性规范。它大致包括三个层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公认会计原则的原则分析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9年年会上首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和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为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种公认通常要由授权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专门机构制定和审核与颁布。公认会计原则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并且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会计规范体系不够发达但欲同主要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体系影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国家,尤其如此。)与国际化。公认会计原则实际上为上承会计法律和下接企业会计(西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会计政策”一词)的会计规范的总称,其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与结构、内容与作用。

公认会计原则的原则分析

4.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与非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区别

在西方国家,会计原则基本上来自会计惯例。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会计的实务、惯例和原则并无严格区分。30年代以后,由民间的会计权威组织对流行的会计惯例加以挑选,并对一些得到会计职业界支持的、较为合理的做法予以肯定,形成所谓“公认会计原则”。

目前,以下一些会计文告所表达的见解,代表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①《会计研究公报》;②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③财务会计准则公告;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解释。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财务报告文集》(1982年前为《会计文告集》),也具有公认会计原则的性质。类似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文告,在英国有《标准会计惯例公告》;日本有《企业会计原则》;澳大利亚有《会计推荐书》等。为使公认会计原则从现在主要限于描述会计惯例转变为将来能指导会计实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现已陆续发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1~5号,努力促进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从描述性向规范性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活动超出国家界线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产生了国际会计准则。

在中国,会计原则体现在国家所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中。

5. 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

会计原则

6. 公认会计原则的准绳

是对会计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和具体标准或准绳。通常是由一系列只适应于某些工作环节或某一类问题的条文与示例构成,比如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原则。

7. 会计原则是什么?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个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的说法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会计个体由某一个单位组成,会计实体的说法往往也不能与会计客体的说法相对应)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eg.它可以是独立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如分厂),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法律主体的企业(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团公司)。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按既定目标正常地持续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一句话,会计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现状,对经营状态的预测将不会改变。
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前景,唯有两种可能,持续经营和停业清算。
有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见到经营而见不到停业。
持续经营与下面阐述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有联系。eg.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贯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提供了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会计原则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原则是什么?

8. 会计的原则

会计的八大原则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的概念。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企业集团、企业、企业的分厂、企业的车间或事业部,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