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贷扩张为什么必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能帮忙阐述其中的作用机制吗

2024-05-15 07:00

1. 国内信贷扩张为什么必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能帮忙阐述其中的作用机制吗

因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并未完全开放,流入的外汇,中国人民银行要回收,这一方面成为中国央行发行货币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外汇储备并非国家的财富,而是属于央行负债性资产。 事实上,中国外汇储备的减少原因比较多,大致分析有以下几个:贸易趋于平衡,顺差收窄;另外的原因也不得不重视,商务部之前的消息,去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约1.2万亿人民币,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这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也就是说,中国人近八成的奢侈品消费是“海外淘货”的。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新能源的利用成本相对降低,外资企业从中国回流回美国;另一方面,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增加等,很多企业从中国撤向越南等不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大陆企业也有整体搬迁出国的打算。 因此,当前要阻止大规模出国购物的一个财税政策就是大幅降低进口关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优化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法治环境。对外援助和政府间贷款也要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无论是减税、杜绝乱收费、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国内产品质量、降低物流成本,都不是央行和外汇局能够做到的。拓展资料外汇储备下降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影响,也与我国经济“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有密切联系。短期看,外汇储备将上下震荡,长期看,外汇储备振幅收敛是新常态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69万亿美元,比去年末减少1492亿美元。   据了解,此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连续10余年增加。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2008年至2013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新增3276亿美元,直至2014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创下3993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去年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首次减少4亿美元,四季度降幅开始扩大,达到293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在一年内净减少了2994亿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下降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影响,也与我国经济“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有着密切联系。   外汇储备的下降与外汇市场的波动有关。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以其他货币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要受汇率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元汇率走强,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资产在折算成美元时,就出现了“缩水”。如今年上半年,欧元对美元总体贬值,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资产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折算为美元显示的储备资产就会下降。但这种“缩水”只是显示在账面上,并未构成实际损失。

国内信贷扩张为什么必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能帮忙阐述其中的作用机制吗

2. 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冲刺四季度信贷投放,加快信贷投放都有哪些有效措施?

首先是根据农民缴费的特点,利率实行“双轨制”。即使用富民卡的贷款农户,执行8.3‰的利率,期限三年,一经批准,随贷随还;使用联保贷款的联保农户执行7.5‰的利率,期限为一年,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贷款成本。我们将重点关注土地确权后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确权客户可申请经营权抵押贷款,执行优惠利率。特殊中青年客户可使用富民卡,期限可延长至5年。

其次是推进机制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调整贷款损失准备金监管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推动定向降准支持的债转股尽快落地,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督促银行适当提高利润留成比例,并表核心资本,积极支持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打通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渠道,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再者是创新营销渠道,有效提升拓客精准营销的质量和效率。扎实开展“四个清单”对接,夯实工作基础,开展清单营销。依托“乡村振兴贷”、“创业担保贷”、“卢丹惠农贷”等产品,加大优质客户贷款支持力度,提升投放效果。开展区域营销。该区扎实推进整村授信工作,不断延伸营销触角。

然后的是优化信贷结构与信贷风险防控的关系,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同步实施。在风险防控方面,江西农商行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合规第一,全面落实降费让利、惠企惠民要求,全面拥抱数字化浪潮,按照线上赋能、线下引流、双线结合的要求,以提升金融服务,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 

3.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 三家银行稳增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三家银行尤其是国开行、农发行在稳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出棚进楼”,改善了民生,同时有力地拉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
   
 而时间回到五年前。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当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支持棚改等相关工程建设。在市场人士看来,棚改是稳投资甚至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央行创设PLS向国开行提供资金,国开行再向地方发放棚改 贷款 。2015年10月,PLS的支持对象扩展到农发行、进出口银行,支持领域拓展到水利建设、“走出去”等项目。
   
 依靠着PSL的加持以及通过债券市场筹资的优势,五年间三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迅速。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国开行资产规模为16.1万亿,相比2013年末增长了97.6%,其资产规模仅次于四大行;同期农发行资产规模6.85万亿,相比2013年末增长1.6倍,其间超越了民生、中信、浦发、兴业、招商五大股份行,扩张尤为迅速;口行资产规模则由2013年的1.88万亿增至2018年的4.19万亿,增长了1.2倍。而同期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资产增幅大多在60%左右。
   
 和上市银行不一样,三家银行仅公布年报,且年报内容不像上市银行那般翔实,显得相对“神秘”。因为承担一些政策性业务,同时体量庞大(三家银行资产总规模达到27.2万亿),它们的变化亦需引起关注。近日农发行公布了2018年年报,三家银行年报披露完毕,这构成观察三者变化的重要窗口。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三家银行尤其是国开行、农发行在稳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业务绑定了政府信用,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新形势下,传统的政府性业务也面临转型的难题。
                                                         
 扩张路径
   
 基建业务一直是国开行的特长,其中也涉及棚改业务,但早期规模并不大。2014年,在央行PSL支持下,国开行发放棚改贷款的规模迅速增长。
   
 年报显示,国开行2013年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仅为1060亿,而2014年增长近3倍至4086亿,2016年继续增长至9725亿。此后有所回落,2018年新增规模不足7000亿。
   
 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投放(2014-2018合计发放3.71万亿)后,棚改贷款成为国开行的第一大业务。年报数据还显示,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贷款余额3.2万亿,约占全部贷款余额为27.4%。第二大业务为公路贷款,占比低于棚改贷款11个百分点。
   
 以粮棉油、三农贷款为主业的农发行则在2016年大规模介入棚改业务。和国开行相比,农发行的优势是人员众多、网点丰富:农发行5万多员工,而国开行不足万人;农发行近两千个县域支行,而开行只在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布有分行。
   
 “国开行大部分棚改项目与省级、地级市政府合作,统贷统还。农发行多年在县市级耕耘,争抢了很多县级甚至市级的棚改项目。”中部省份某地市级城投公司融资部人士表示,“因为项目风险低, 收益 也有保证,基本都是绑定政府信用。”
   
 农发行年报显示,2015年农发行投放的棚改贷款仅为283亿,但2016年激增至2133亿,此后进一步上升,至2018攀升至5876亿。四年间农发行合计投放1.25万亿,棚改贷款也成为农发行的主要业务。
   
 棚改贷款的大规模投放一方面来自于央行PSL的支持。2014年,央行提供PSL资金3831亿元,2014-2018年提供PSL资金在4000-10000亿之间。截至2018年末PSL余额增至3.37万亿。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交易结构设计。其主要模式为,棚改主体将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向银行质押融资。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分期向企业支付采购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投资及偿还银行贷款。穿透来看,实质上是财政对棚改贷款兜底,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
   
 在上一轮的稳增长中,专项建设基金也是重要方式。其操作方式为,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然后利用专项建设债券筹集资金,建立专项建设基金,国开基金或农发基金采用股权方式投入项目公司。
   
 在大规模投放的情况下,基金入股了一些民营企业项目。但出于风险考虑,增信方式上国开基金和农发基金要求当地融资平台按约定回购基金持有的民企项目股权,民营企业则再向地方融资平台回购股权。如果查阅地市一级融资平台公司的工商资料,可以发现其股东大多有农发基金或国开基金的股份。
   
 “上一轮稳增长主要通过专项建设基金提供资本金,但最后增加了政府隐性债务。所以这一轮稳增长直接用地方政府债券提供资本金。”某外资银行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专项建设基金已式微。以国开行为例,2015年末其专项债券余额为0.58万亿,2017年增长至1.39万亿,不过2018年回落至1.35万亿。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部分地方政府提前回购了专项建设基金。
                                                         
 转型之路
   
 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开行、农发行的棚改、水利、公路等基建类业务大多绑定政府信用,而这可能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农发行西部省份信贷部门人士表示:“项目倒也不缺,但是很难做起来。如果新增隐性债务将会被问责,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对政府类项目都比较谨慎,只做一些收益能覆盖本息的项目,但收益从何而来是个大问题。”
   
 最近,她还接到一个任务,即了解政府开展隐性债务清理导致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发行与地方政府如何持续合作,包括业务在发展方式、品种、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农发行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分行积极支持移交—运营—移交(TOT)模式贷款项目。文件称,TOT模式作为PPP项目中的一种重要模式,有利于盘活政府存量资产;支持TOT模式能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财政负担,深化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前一些金融机构也试水了若干TOT项目。农发行现在介入,是因为传统的平台业务(如棚改、水利贷款)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农发行的政府性业务大幅压缩,急需寻找新的投向和模式。
   
 国开行也有一些探索。今年3月,国开行行长郑之杰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扩大PSL的使用范围,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今年7月初,浙江省发改委和浙江国开行下发的一份通知显示PSL已拓展了支持范围。
   
 通知称,对符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及装备制造、生态环保、地下管廊、科技创新及研发、清洁能源、集成电路和配套产业等领域抵押补充贷款资金(PSL)运用标准的项目,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
   
 如果从广义基建角度来看,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铁路、公路、电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贷款余额占比接近七成。严监管下绑定政府信用明显违规,新的模式亦需探索。“这必然有阵痛。”国开行西部某省分行信贷部人士坦言。
   
 “相对于农发、开行而言,进出口银行专注于外贸业务信贷,对政策性业务的恪守贯穿了从成立到现在的始终,方向相对明确。”沪上某券商固收首席分析师称。因为三家银行是债券市场主要的发债主体,也为债市参与者关注。
                                                         
  利率 市场化影响
   
 和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筹集资金不一样,国开行、农发行、口行主要通过发债筹集资金。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农发行、口行应付债券余额分别为9.1万亿、4.2万亿、2.6万亿,分别约占其负债规模的61.4%、63%、66%。鉴于债市市场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定价,如今贷款利率锚定LPR后,三家银行资产端也将实现市场化定价,由此资产、负债端都将率先实现市场化定价。
   
 也有商业银行人士担心,商业银行负债端主要来源于存款,存款利率成本短期难以降下来,但国开行、口行、农发行依托国家信用在债市筹资,其成本低于存款利率。如果三家银行介入一些商业性业务,将具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如何准确界定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也是三家银行需要面对的争论。中部省份某地市农发行信贷人士介绍,今年首度投放了一些小微贷款,增信上主要由省担保公司担保。传统上,小微企业贷款是商业性业务,但在支持小微的大背景下,这类业务又具有了政策性的含义。那么到底如何界定?
   
 从经营数据来看,2018年国开行实现利润1121亿,相比上年小幅收窄;农发行净利润181亿,同比微增5.8%;口行净利润则由2017年的亏损122亿转变为2018年盈利48.2亿。
   
 “2015年外汇注资后,口行收到450亿美元外汇后保留在境外运作了。2017年人民币升值,口行从中承受了汇兑损失;2018年人民币贬值,获得汇兑收益,由此带来利润变动。” 一位外资银行汇率研究主管表示。
   
 不过他提醒,这一操作仍属正常之举,取决于观察视角。部分企业倾向于避免外汇损益出现较大变动,往往会增加套保操作。而对汇率变化导致的估值起伏接受度较高的企业,也较为常见。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 三家银行稳增长

4. 央行: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

8月22日,央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会议要求,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关于如何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从国有大型银行和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主要任务、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以及统筹信贷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予以明确。
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要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
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信贷平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

5. 央行、银保监会部署加大信贷投放,给缓解经济压力带来了哪些帮助?

银行与银保监会表示正在加大信贷的投放力度,也就是说让贷款更容易到大家的手里,房子贷款还是商业贷款,还是助农贷款,创业贷款都是这样。因为现在整体的大范围就是去降低贷款的利率与准入门槛。
房贷这方面现在很多地方,房贷两个大政策的变化,一个是首付比例越来越低,另外是贷款利率不断下降,很多地方首付比例降到了20%。因为早的时候比较高的时候,甚至到40%买一套房子,100万要付40万后面才能贷款,现在付20万,甚至有些地方更低就可以了,然后贷款的这个利率也从原来的5.55.8变成了现在的4.5,甚至是4.3,贷款的成本更低了,更有益于刺激人们购买房子。
企业那边商业贷款,短期贷款还是长期贷款,贷款利率都有下降,然后个人这边的房子贷款,车子贷款,创业贷款也是这样。大力投放信贷,就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属于大的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整,因为大家同时也发现了钱存在银行的这个利率水平似乎越来越低了,因为比较高的时候3.75甚至说3.8,现在已经降到了3.02.8这样的程度,因为要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的驱动,市场上没有那么多钱,那怎么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呢?大家不把钱存到银行,无论是去投资呢还是去消费呢,都可以拉动经济在增长,而逐渐放开心态也是这个道理。
未来的半年到一年以内,房子的贷款利率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上升,总体来说应该是稳中有降,然后从企业贷款这方面也是在逐渐放宽,让企业能有更多的喘息之机。要不然企业倒闭了,那不单纯是一个企业所有者的倒闭问题,破产问题是影响了几十上百号,甚至说上千号员工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所以不能让那么多企业都倒闭了。

央行、银保监会部署加大信贷投放,给缓解经济压力带来了哪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