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

2024-05-09 09:43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2008年8月29日。
200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扩展资料:
会议充分肯定制定《纲要》采取问计于民、开放式的有益经验。《纲要》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三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在我国制定规划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达到了广聚民意民智、凝聚共识的目的。会议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决定了下一步工作。路甬祥、陈奎元、徐匡迪和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

2.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基本要求

提高教育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所以选D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是什么?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是什么?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内容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讲哪几个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讲哪几个方面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答案

不知道你要这个干什么?
这个行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70分)
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 ) 、(育人为本 ) 、( 改革创新 ) 、( 促进公平 )( 提高质量 ) 。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 、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
 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12.《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在2010-2012年组织实施的十个重大项目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13.《教育规划纲要》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十个重大改革试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14.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15.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缩小三大差距,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16.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 (全日制公办中小学) 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7.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18.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19.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必须树立“五个观念”,即:(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终身学习观念) 、(多样化人才观念) 、(系统培养观念) 。
20.为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21.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的考试招生制度。
2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三大原则是:(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23.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24.为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25.为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26.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27.为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具体措施是:(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2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
29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30.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推进依法治教,要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31.《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___A___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
 A.十            B.十五            C.二十
3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__B____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__B___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__B__年教育。
 A.三、二、一           B.一、二、三              C.二、三、一
3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____C____。
 A.70%            B.80%                 C.90%
34.《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____B____。   
  A.30%        B.40%         C.50%
35.《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____B___年。      
 A.13         B.13.5          C.14
3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___C__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_C_____。
A.12.4、30%     B.13.5、20%     C.11.2、20%
37.《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_A____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A.五           B.三           C.八
3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明确__A____年要达到____A__。 
A.2012、4%    B.2012、5%     C.2020、4%
3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___A___教师职务(职称)。
A.正高级    B.副高级     C.中级
40.《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___B____。
 A.骨干教师     B.教育家          C.特级教师
三、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简述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10分)(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2010年10月12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在参加集中学习会的同时,还进行了自学。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两点学习心得: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 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这次纲要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为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到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总之,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请论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在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后,《教育规划纲要》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亮点,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亮点,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
  第四个亮点,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8.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