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绿色金融政策

2024-05-11 15:47

1. 2017绿色金融政策

 2017绿色金融政策
                      近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的《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十三五”中国金融业标准化的5项重点工程,其中就有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绿色金融政策,欢迎大家阅读!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永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业如何配合以及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是金融业日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与此同时,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绿色金融是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是互联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机遇,2017年“互联网+绿色金融”的风口将会持续升级,金融机构将会主动融入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在金融生态链中耕耘绿色金融。
    事实上,早在2015年9月份,国务院就曾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战略。而2016年3月份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随后,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去年8月底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体系上升至国家战略。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全球绿色金融的崛起,得益于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是全球第3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是全球首个由政府支持机构发布本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国家。包括内蒙古、云南、河北、湖北在内的地方已经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和绿色投融资体系的建设。这些发展理念转变、政策支持和引导,将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
     那么,如何让金融发展“绿”起来? 
    有学者建议,要在创新产品、构建机制、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银发〔2017〕115号)(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P2P作为新兴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规划之中。
    《规划》强调
    以支撑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坚持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重点标准研制和实施。
    (强调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将持续引导惠普金融的发展,让金融支持实体的发展,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规划》确立了
    “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金融业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制修订国家 标准和行业标准110项以上,推动3个以上金融业社会团体发布团体标准;
    金融业标准水平明显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显著增强;
    金融业标准实施效果显著增强,新发布的重点金融业国家标准开展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金融业标准化机制更加完善,对金融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导研制金融业国际标准取得实质性突破。
    标准化利于金融行业交流和发展,也便于进行规范统一防范风险。
    《规划》围绕
    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实施、宣贯、国际标准化提出了金融业标准化 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等领域;
    二是强化金融业标准实施,发挥政府、行业协会、认证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
    三是建立金融业标准监督评估体系,分类监督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实施;
    四是持续推进金融国际标准化,在移动金融服务、非银行支付、数字货币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口专家派出力度,争取主导1-2项国际标准研制。
    《规划》立足
    目前金融业发展中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领域,针对标准制定、衔接配 套以及实施等问题提出了5项重点工程。
    包括: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程、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和金融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此外,《规划》从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支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基层行业主管部门主管能动性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强化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投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等。
    
  ;

2017绿色金融政策

2. 绿色金融的现状

就现阶段发展而言,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早在197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就是国际银行业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现“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而那些采纳了“赤道原则”的银行又被称为“赤道银行”。在我国的银行业中,现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3. 绿色金融在中国的现状

政策推动绿色金融行业发展
随着国家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金融业开始改变观念,向“环境友好型”过渡,也逐渐地把绿色金融理念提升到操作层面,近年来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绿色金融”风暴。国家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与分类,绿色金融体系包括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所有主要金融工具。
绿色信贷为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绿色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及占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21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规模的比例提升到8.25%。

我国绿色信贷分用途来看,47%的绿色贷款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26%和12%的绿色贷款分比用于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绿色债券稳定发展
绿色债券是指任何将所得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时间较晚,近年来发行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中国绿色债券在境内外市场的发行总量达到约2895亿元人民币(440.7亿美元),较2019年的3860亿元人民币(558亿美元)减少了21%。2021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达到2013亿人民币(376亿美元)。

绿色保险增长迅速
我国绿色保险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数据,2018年至2020年我国绿色保险保额与赔付金额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绿色保险保额达到18.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9%,绿色保险赔付金额213.57亿元,同比增长11.6%。初步估计2021年绿色保险保额超过25万亿元,赔付金额达到240亿元。

我国保险资金向绿色投资领域的倾斜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数据,我国绿色保险投资余额由2018年的395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615亿元。初步估计2021年其规模将接近7000亿元。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绿色金融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绿色金融在中国的现状

4. 绿色金融的政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绿色金融”随绿色发展应运而生,代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对于我国金融业来说,更意味着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而结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加快以下几方面的进程:――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国家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快节能减排法制化进程,通过国家立法确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从而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畅信息交流渠道。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快金融机构改革。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如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5. 绿色金融政策

法律分析:一是逐步构建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制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引导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注重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
二是持续开展绿色信贷统计和考核评价。出台银行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定期组织国内主要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统计和评价工作,引导银行业加深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五是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发展。不断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地方开展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鼓励金融机构借鉴国际良好实践经验,加强融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下列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一)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 
(三)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执行有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的行为; 
(五)执行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执行有关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七)代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行为; 
(八)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九)执行有关反洗钱规定的行为。 
前款所称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是指国务院决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

绿色金融政策

6. 什么是绿色金融?目前在国内发展的好吗?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兴业经济研究长期关注金融创新,助力绿色发展,在业内率先设立了致力于“绿色金融”研究的专门团队,开展系统、深入、全面研究;同时,开发出了国内银行业首家GPI指数,密切跟踪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动态和其热点、痛点,为绿色金融研究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具有丰富实践价值的信息。2018年4月,兴业经济研究公司已正式加入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担任理事单位,提供研究支持,推广绿色理念,努力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7. 绿色金融的存在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2008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直接叫停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长期效果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我国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我国金融机构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 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这样,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 三、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现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也未见有积极动作。金融机构缺乏对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学习渠道。 四、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我国金融机构也还没有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我国金融机构在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学习。

绿色金融的存在问题

8. 请问,什么是绿色金融?在国内发展的好吗?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兴业研究长期关注金融创新,助力绿色发展,在业内率先设立了致力于“绿色金融”研究的专门团队,开展系统、深入、全面研究;同时,开发出了国内银行业首家GPI指数,密切跟踪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动态和其热点、痛点,为绿色金融研究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具有丰富实践价值的信息。2018年4月,兴业研究公司已正式加入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担任理事单位,提供研究支持,推广绿色理念,努力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