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2024-05-04 19:43

1. 如何培育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培育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闭幕,新常态成为这次会议的核心词之一。以新常态为统领,中国正在形成指引未来经济改革与发展,涵盖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政策的战略大框架。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个大逻辑下,抓住新机遇、培育新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语境下的新常态带有“结构优化,经济均衡,全面转型”的深刻内涵,这与发达国家所指的金融危机之后进入“经济增长较低、周期波动较大,结构调整缓慢痛苦”的新常态存在着很大不同。新常态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规律的描述,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新要求的阐述。
  新常态蕴含着内外客观条件的趋势性变化。过去30多年,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全球FDI、低要素成本等因素和优势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2000年至2013年,全球经济GDP平均增速为3.68%,同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10.6%,几乎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三倍。2014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0万亿美元左右。然而,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中国也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中国需要克服速度焦虑,主动调试心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新常态具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全局性特征。新常态不仅仅是增长速度变化,还包括经济增长动力变化、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国民福利共享等丰富内涵和特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迫切需要全新的思考框架、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全新的动力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出中国深化改革、全面转型的顶层设计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摆脱旧有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束缚。
  新常态实质是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如果说过去的中国经济是非均衡经济,那么新常态就是要从一个不均衡的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均衡经济。过去30多年的全球经济繁荣,带来了显著的结构性失衡,中国同样不可避免。新常态意味着必须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内外部失衡和非均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进口,提高国民收入和消费比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投资、现代服务业升级,以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和跨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实现经济结构平衡。
  特别是随着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品制造国,中国需要从传统的“眼睛向内”转向“眼睛向外”,逐步定位于“内外平衡”。通过深化“一带一路”、FTA等大战略带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拓展,由主要依赖国际资本向培育壮大本土资本转变,加快“走出去”,将要素禀赋优势升级形成对外投资新优势,重构中国全球经济布局、产业布局、贸易布局、供应链布局等战略性布局,进而赢得下一个30年。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从旧常态过渡到新常态的过程中,旧增长模式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模式的发力也是不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宏观调控和政策工具,增强宏观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围绕提升潜在增速寻找新的均衡水平,使经济增长完成“趋稳”和“蓄势”,从而顺利进入相对稳定的新常态时期。
  由此看来,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增长质量依然可观。如果能处理好新常态所带来的各种新挑战,不仅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且可以顺利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张茉楠

如何培育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

2. 如何培育增长新动能?

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各地如何做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北京要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其中包括在石墨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等。

上海市同样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着力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今年,上海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实施智能上海行动。同时,还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因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一些省份利用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3. 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发生哪些转变?

过去构成高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基建、房地产投资和出口。但这些领域的需求峰值已过,它们对中国经济存量的稳定依旧很重要,但对增量的作用已经不大。从高速增长回落到中速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激发新增长动能非常重要。

实际上,所谓新旧动能转换,则是针对新的需求,建设新的内容,例如围绕城镇化、都市圈、网络社会、健康中国等的“新基建”,其含义已经不是传统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而是5G网络、卫星定位系统、区块链金融、物联网、城市内公共服务设施、城际间高速铁轨轻轨,以及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基础工程,这些新基建是围绕新时期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工程,同样需要国家背景的大规模投资,它将使每个人受益,并且在更高的平台上、更坚实的保障上、更有效的机制里实现个体成长、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

评价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需要一套新的目标体系,他们包括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防范中等收入陷阱)、金融风险防控、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企业盈利、居民收入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等指标。

发展的本质是让更多收入群体受益,是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是谋求社会的均衡发展。是让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劳动、学习进步,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增长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全体人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包括整体质量、平均质量,但实际上,它是由每个人的质量构成的。伴随着中国经济4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也逐渐分层化,财富越来越向拥有资本的少数人迅速累积,中等收入阶层遇到增长瓶颈,同时大量的中低收入阶层还有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城市化转型、人力资本升级。未来一个时期,就业质量远比就业数量重要得多,稳定就业背后又需要日益完善和公正的社会保障系统支撑,而有了高质量的就业,才有收入的增长,才有消费的升级,才能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型。因此,面对2020年,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要高质量发展,主要因素不再是资本,不再是外贸,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如何实现自我发展质量的新跃升,政府则需要以此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保障系统、法治环境、市场机制、以及新的发展理念。

社会保障做得不到位,将严重拖经济发展的后腿,比如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大规模肆虐,就对我国的卫生系统提出了严重警示,那么,在新的发展时期,人们的健康安全、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应放在第一位,这远比我们赚多少钱更重要。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人们的幸福指数开始转向健康诉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这些内容是否也应该纳入核心指标体系。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逻辑是什么?新机会在哪里?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是内需,内需最大的空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将带来人口结构的重新组合,资源结构的重新配置,以及释放新的效率和动能。

其基本的逻辑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大都市圈建设,吸引更多中低收入者在大城市中定居、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防范金融风险,以劳动收入增加为基础释放更多需求潜能并拉动消费升级,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供应链升级、工业制造系统升级、科技研发体系升级,特别是以商业模式创新拉动技术应用创新,以技术应用创新拉动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实现机制转型,效率和效果双提升。

过去一年中,我国在城市建设、户籍放开方面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很多二三四线城市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抢人口到抢人才,从吸引人才到吸引新型企业、新型产业,可以想见,未来的竞争是城市与城市的竞争,竞争的关键要素则是发展环境、发展机遇、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以城市竞争为中心,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加广阔——吸引外资,吸引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研发、拓展市场,是我们融入全球化竞争的新模式——这个时候,主要看的就是城市经营者的魄力、能力、决心和水平。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城市是一个规模化、多元化物种构成的综合生命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政府在其中不能主观臆断、过多行政干预和干扰,一个城市需要高科技人才、企业和产业,但更需要与之配套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业及人员,需要不同工种、不同环节,以及不同收入群体,才能形成有机生长的生态系统,按市场规律办事、按科学规律办事,也是城市经营者的重要素质。

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什么

4. 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什么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疑问。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属于新动能。【摘要】
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什么【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收到,现在为您查询相关信息,请您耐心等待一下,感谢您的理解。【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疑问。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属于新动能。【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回答】

5. 互联网如何培育经济新动能?

互联网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本文作者: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 陆峰博士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应用,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业态创新十分活跃,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的知名互联网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挡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全面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孕育而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正在全面开启

一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组织创新模式,新型企业组织模式正在极大挖掘人的智慧和潜能,企业发展凭借的人口红利正在从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智慧优化组合利用红利加速转变。网络化、平台化、移动化的组织模式,改变了企业原有组织模式,拓展了企业组织边界,增强了企业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众包、众创、众筹、网络制造等无边界、人人参与、社会化企业新组织模式,不仅让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适配,更是得到了优化聚合利用,全球企业、人人员工、虚拟组织等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让企业焕发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企业创新主体得到更加彰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原生动力。

二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正在激发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在加速驰骋。网络连接、移动服务、精准营销、就近提供、个性定制、线上线下融合等服务,打通了供求双方的信息壁垒,让供求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对接,不仅当下消费需求得到及时解决,潜在消费和未来消费需求也得到极大挖掘,大众消费活力得到了有效释放,网络化、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消费模式促进了大众消费结构提挡升级,为经济转型发展塑造了新的引擎。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叠加,面向未来的企业发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按需定制、人人参与、体验制造、产销一体、自组织协作、自适应管理等新的商业模式,加强了产销协作,促进了供需对接,减小了运行摩擦,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互联网促进了技术创新,当前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制造技术、工业技术、医疗健康技术、安防监控等技术加速融合,促进软硬一体、软件即服务、网络计算、智能服务等发展,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智能应用终端,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更是孵化出了在线监控、远程维护、网络支付、网络社交、分时租赁、分享经济等大量新型商业模式,促进了大量千亿美元级别的新兴企业快速崛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多源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更加持续均衡

一是互联网促进了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幸福新农村焕发农村发展新生机,农民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凭借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正在以洪荒之力打破城乡二元制度藩篱,便捷繁华的商业资源、优质普惠的医疗教育资源、丰富时尚的娱乐社交资源、安全可靠的就业社保资源,这些曾经属于城市人的特权资源在互联网大浪潮中正在渐渐消失,农村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虚拟社交、网络就业等互联网服务让农村人也实现了过上城市人生活的梦想,互联网让城乡发展更加均等化、城乡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二是互联网让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协调,地区发展“无中生有”成为可能,引擎区域发展的动力正在加速转换。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智力资源等这些曾经决定着地区发展水平的天然要素,如今变得可以创造、培育和整合,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正在进行新一轮转化,网络平台、服务模式、业态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地区后发崛起的决定性要素和新的发展动能。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无处不在,创新创业发展哪里都一样。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均衡协调,人的发展潜力正在回归人的才华和智慧,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社会正在全面开启。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让互联网变成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普惠便民产品,人人都拥有了平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网络新空间让各类群体有了平等的发展新空间,背景、关系、资金、技术这些曾经在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必备要素,在互联网时代正在让位于个体创造性,特权资源和客观原因这些阻碍人发展成长的外在要素正在消失,个体发展决定性要素正在回归人的内在动能。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集约化的生活生产模式正在形成,绿色GDP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经济和可持续

互联网促进了绿色生产生活,经济社会运行变得更加经济高效,资源集约节约型的社会正在加速形成。逛街购物、上班办公、旅游出行、网络娱乐等百姓生活皆因互联网应用变得更加绿色低碳。网络零售不仅降低实体店水电、房租和仓储等消耗,共建物流更是减轻了出行、商场、购物人群拥挤、交通拥堵的弊端。远程在线办公不仅让城市热岛般的写字楼正在消退,也减轻了上下班人群的潮汐流动。智慧旅游极大畅通了出行者和目的地之间的信息渠道,让旅游资源供求得到更加精准的有效匹配,降低了节假日人口的盲目流动。网络娱乐、虚拟社交打造无烟、无噪、卫生、安全的大众群娱、群乐的社交消费空间。互联网促进了绿色低碳生产,大数据决策、在线监测、远程维护、网络制造等新的在线、数字化生产方式,让生产资料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让生产过程更加节能节电节水,让生产排放更加绿色清洁。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开放合作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新的协作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协同创新让创新变得更加高效和富有活力

一是互联网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开放合作,企业竞争从耗能竞争向合作竞争急速转变,企业发展因生态发展更加稳健。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促进了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流动,信息流正在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加快流动。过去依靠信息垄断来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在信息平等获取的条件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唯有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方面加强紧密合作,才能提高对上下游的把控能力。



二是互联网促进了不同行业跨界合作,打破了不同行业发展的组织边界,跨界融合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商贸业与金融业、物流业、广告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的紧密合作,围绕提高用户体验,多行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电子商务服务生态圈。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了工业企业与电信企业、软件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自动化企业的紧密合作,围绕推进《中国制造2025》,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加强国际开放合作,国际合作的国界正在悄然消失,国际人才、技术、资本正在加速流动融合。互联网跨越了国界,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平台服务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企业和民众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更加紧密的分工协作。基于网络的协同研发平台,让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互联网企业和美国硅谷科技公司研发人员,针对同一个技术难题协力攻关。基于网络的远程医疗协作平台让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多国医院的专家一起为非洲某国的疾病患者诊疗、会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让不同国家的物流企业共同接力,将“中国制造”以最快速度送到他国购买者的手中。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共建共享发展,创新要素资源正在加速流动,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互联网促进了社会闲置资源的高效共享,提升了资源的社会利用价值。互联网让汽车、停车位、办公室、日用品等社会闲置资源利用实现人人参与、碎片分享、共同受益,改变了大众资源独占的观念,加速了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现了资源使用权的高效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促进了知识共享服务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知识社会化协作和知识交易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大规模、分布式、社会化的知识创作网络协作,让可利用信息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解决了知识创作项目个体或团队的知识短板。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交易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大众知识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交易、技能服务平台正在大规模兴起,为人民生活、企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拥抱互联网,加速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来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让互联网来塑造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开启中国新经济发展征程,实现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和造福社会。

互联网如何培育经济新动能?

6. 新动能如何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党的十 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2013—2017年,GDP年均增长7.1%,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2017年,GDP总量达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的15%左右。

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新动能持续发力功不可没。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经济活动层出不穷,新动能不断增强。“虽然目前‘三新’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还比较低,但发展势头旺盛,一定程度地弥补了传统动能减弱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有关负责人说。


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5—2017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网上交易爆发式增长,激发了国内市场活力和消费需求。2015—2017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超过30%,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约20个百分点。

7. 如何构建中国经济新动能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自身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带一路”构想在经济上以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打开了发展思路,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是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符合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利益高度契合,对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意义重大。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值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呈现出新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需求拉动力减弱,、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基础设施、制造业需求增速大幅放缓,传统要素供给增速放缓,边际效益下降等。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以创新发展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个“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宏观经济调控呈现复杂的多重的“两难”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加大改革力度,坚决破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拓展战略机遇期,谋划发展新格局,优化发展内外部环境意义重大,而且对当前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难题,为经济新常态破局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科学准确地把握新常态的涵义和经济走势,全面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新常态绝不是一种经济增速回落的借口和托辞,更不是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总书记7月中旬在吉林调研时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要求科学认识新常态,更加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应该是从2010年后开始的,2010年GDP增长10.4%之后逐年放缓,到今年上半年为7%,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增速放缓、需求不旺、价格下滑、产能过剩、难过,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和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替代,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以及贸易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破除现有的结构关系而代之以新的结构关系,并且还要面对调整和转型过程中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的科技竞争、产业竞争、产品竞争、竞争和人才竞争。
这一轮经济下行的根源在于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和尖锐化,而且结构性矛盾的表现又是多方面的。尽管多年来我们反复不断地强调要“转方式”、“调结构”,但实际进展效果并不理想,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面对多年积重难返的难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需求结构、拓展需求空间,促进内外需、进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使内需和外需、和消费的关系更加均衡,使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更加均衡,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更加均衡,使经济增长更加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一句话,就是一切要靠创新,要依靠创新求发展。
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可以说,“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就是一种高超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使我们从更广大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舞台来对待和解决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问题。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倒逼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方式上由要素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发展,可以使我们增强全球化资源配置和管理开放型经济能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拓展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能力,真正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始终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在结构调整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集体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相关的问题。从产出总量上看,中国已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量大。工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已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重要产业,我们正加快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尽快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抢占世界制高点。引人注目的高铁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
当前,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首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已于日前公布,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家,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而“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又恰恰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求很大,工业化进程正方兴未艾。通过中国装备结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合作共赢,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为“一带一路”许多国家解了燃眉之急,特别是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生态等建设需求巨大。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还能够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关系,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优势走出去开拓市场,在促进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从要素供给和市场开拓方面拓展了我国的发展空间,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条件。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创造许多机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商贸流通业,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侧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海外利益保护机制等。特别是扩大一些重点领域的海外,如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开展国际并购,以提高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这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一条捷径。此外,我国机电、轻纺、冶金等行业的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加工贸易,创造新的出口需求,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拓展海外市场,这对于解决目前国内众多的途径也大有裨益,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充分条件。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一带一路”建设已被摆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三大任务之首,就是为了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深度融合。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时间很短,但是已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对外合作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起到了破局作用。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达到56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2%。今年上半年,成套设备的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今年成套设备的出口都是一些较大的项目,如电站、高铁等。我国成套设备出口持续增长表明中国已经从原来主要出口消费品的国家变成了出口品的国家,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巨大变化。此外,今年上半年,制造业的对外达到50.9亿美元,增长63.1%,这表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又有了提高。中国目前在海外一共建立了6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域,完成95.9亿美元,雇佣了14.8万名国外劳工,为东道国上缴12.8亿美元税金。特别是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48个沿线国家的达到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这些包括基础设施、能源合作、农业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方面。从存量上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的对外直接存量已经达到1634亿美元,占我国整个对外直接的20%左右。我国除自己以外,还抱团出海,建立经贸合作区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建立了经贸合作区,额达到80亿美元左右。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已快于总体出口的增速。
应该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表现还仅仅是刚刚开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材、电力等领域的需求正旺,这些不仅仅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合作的新亮点,也是对新常态下经济起破局和推动作用的明证,对推动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展现出的新常态下的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总之,“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们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难题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不仅可以进一步释放我们自己的发展潜能,而且通过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构建起结构调整的全球化参与机制,通过加快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如何构建中国经济新动能

8. 我国经济发展应如何培育新动力以适应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