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2024-05-13 20:01

1. 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2005年,世界银行小额信贷年会首次提出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也称“包容性金融”。 一般认为,普惠金融是指在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以保证金融服务排斥对象逐步获得其需求的相关服务。
   2015年12月, 我国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 ,明确: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银行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普惠金融,如大型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中小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强化薄弱缓解的金融服务供给,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不过, 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着较大挑战。近年来,打着“普惠金融”旗号而进行的伪创新在我国大行其道,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扰乱金融秩序,影响 社会 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普惠金融如何做到“成本可覆盖”“风险可控制”仍有待进一步 探索 。
   要改变普惠金融的不足和问题,除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做好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建设外,重要的是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发布《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毫无疑问,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从银行层面看 ,关键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依靠金融 科技 创新产品和服务, 探索 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
   普惠金融的范围很广泛,普惠金融就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较便捷、较低成本获得他们需要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小额贷款等,甚至还包括零钱兑换。如要得到更准确的答案还应说具体点。这里说下在农村推小额贷款的问题,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最大困难是平时找不到人,都外出务工了,再就是放贷款后,到期收款难。如要进一步了解,可私聊。
    问题一:普惠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方面,目前各行在普惠产品的营销上并无行业较统一的利率定价,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容易出现“利率战”和抢挖现象,使企业融资结构不稳定,或出现盲目扩张的行为。
   另一方面,为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强客户粘性,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小微企业服务新模式,目前四行均已创新推出“互联网+企业纳税贷产品”。比如目前市场上的四款企业纳税信用贷款产品,如下表所示:
   总体上看,以上产品均通过大数据连接工商、税务、财务等模型,实现大批量在线获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担保难问题,同时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便利程度。但从产品开发及客户定位上看,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打造有特色的小额化信贷产品体系,是普惠金融业务拓展中面临的挑战。
   根据近日《银保监会发布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上升,但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疫情带来的短期性冲击造成了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良的爆发还存在滞后性,这也给银行拓展普惠业务带来挑战。
   近年来,部分银行已经组建普惠金融事业部,初步建立起能够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有机融合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营机制。
   但从普惠条线从业人员人数上看,兼职普惠业务的居多,尤其是在县域等普惠业务十分重要的基层网点。
   总体而言,银行普惠条线呈现出专业化团队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一方面是客户经理队伍人员不足。辖内部分支行客户经理业务受理速度跟不上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他行营销速度;另一方面是从事小微企业业务的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发展需要,小微金融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很快,但部分客户经理习惯于传统小微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对新型小微企业产品的接受度不高,对产品开发设计、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基础都相对薄弱。
     
   对策:
   (一)强化理念更新,充分认识深抓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战略意义。
   (二)强化服务内功,全面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
   (三)强化战略联盟,着力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能征善战的优秀团队。
   2005年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国际 社会 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欠发达国家、地区大力推动 普惠金融发展 ,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发文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旨 在 让 社会 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有效、全方位为 社会 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在 政府大力推动、 社会 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达到一定水平,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据中国人民 银行 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3.39万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其庞大的服务对象和资金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的要求和 社会 的期望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 普惠金融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1 我国 普惠金融发展 中暴露的 问题 
   1.1 普惠金融顶层设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推动其发展。这些文件 在 宏观层面上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没有进行细化,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布局,从而导致金融机构 在 发展普惠金融时缺乏主观能动性。
   另外, 在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方面 顶层设计也存 在问题 。首先,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缺乏清晰的法律规范。其次,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监管政策不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监管的缺失。
   1.2 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
   无论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存 在 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普惠金融存 在 误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贫”,要不就是忽视了风险 问题 ,降低信贷标准,盲目 推进普惠金融 的发展,要不就是感觉风险过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阻。
   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金融不甚了解。他们很容易 在 对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看到了高额回报却忽略了风险 问题 ,结果与服务提供者产生纠纷。还有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贫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义,做一些诈骗的违法行为,产生非常不好的 社会 影响,从而制约 普惠金融发展 。
   1.3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商业 银行 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但是由于以商业 银行 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对 普惠金融发展 缺乏重视,导致普惠金融进展很慢。而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 银行 为主的金融机构虽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实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其服务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政策性金融机构则大多数是靠财政拨款,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无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1.4 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 面临 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传统风险之外,还要 面临普惠金融发展 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资金挪用风险、洗钱和套现风险。[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而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 风险控制 方面 存 在 较大的 问题 。普惠金融消费者主要是长尾群体,信息收集难度大,导致其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常大、调查成本非常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2]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罔顾风险,导致大量风险积聚。
   1.5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高
   目前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虽然推出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设计存 在 许多 问题 , 在 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 方面 设计呆板,同质性强,缺乏创新,尤其是利率 方面 普遍较高。普惠金融消费者来源广泛,需求也不一而足,这些产品往往根本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产品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鉴别能力,监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普惠金融产品的市场混乱,普惠金融的风险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普惠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都 在 15%~20%左右,虽然要比高利贷低,但是却远远高于 银行 的贷款利率。这无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普惠服务的提供都带来不利影响。
   2 促进我国 普惠金融发展 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细致规划普惠金融的发展, 在 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 方面 做出系统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 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在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 方面 ,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法律法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积极结合金融 科技 ,扩大现有信用体系的覆盖面,缓解 普惠金融发展 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 问题 。最后,加强监管,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及时打击不法行为,纠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 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
   一 方面 ,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使其清楚认识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贫”。普惠金融虽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金融模式,但业务面非常广、资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业务“蓝海”,等待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大力开拓。同时发展普惠金融时不能罔顾风险,不能盲目推进,应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
   另一 方面 ,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宣传册、宣传流动车等工具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扫盲,普及金融知识,使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够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来享受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妥善处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3 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国家应加快现有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积极引导以商业 银行 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其 在 普惠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应 在 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 银行 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学习格莱珉 银行 的经验,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以此增强直接服务普惠金融消费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2.4 借助金融 科技 ,健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潜 在 的金融风险也正 在 不断积聚。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风险的防控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已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的 普惠金融发展 体系, 在 风险防控时我国也应该借助金融 科技 的特征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中去,建立一套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将大数据等金融 科技 运用到普惠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风险分析和评估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识别、预警、防控普惠金融风险。而各级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的进程。
   2.5 降低融资成本,推出产品定制化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根据消费者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合金融 科技 ,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消费者自身的情况, 在 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 方面 进行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 在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时,尤其要注意担保方式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动产抵押担保,要积极尝试保险基金担保、互助联保、再保险担保等担保方式。产品贷款利率设计时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应该是以低成本、广覆盖、易获得、可持续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 在 经济利益和 社会 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切实为普惠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

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2. 银行如何开展普惠金融

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一般都是加大资金的供给力度,首先会对小微企业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是普惠金融的重中之重,缓解普惠金融融资难问题,让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起来。
 
 
 
 扶持资金还会加强渠道建设,让普惠金融遍及各地,推进线上服务,加快自助银行建设,让乡镇享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捷。
 
 
 
 其次,增加服务模式也是近年来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一项重大举措,银行与时俱进,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政府增信服务模式,与政府性担保公司或风险补偿基金合作,这些都是创新的服务模式。
 
 
 
 最后,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也会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国家通过银行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时,会有针对性地给予股权投资和信贷支持,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度过前期难关。
 
 
 
 虽然在开展普惠金融时,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金融供给缺口较大,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不牢固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国家对金融普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问题都会被逐步解决,普惠金融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3. 普惠金融的重点业务

普惠金融的重点业务领域主要暂定为以下三类:普惠型小微企业和其他组织贷款、普惠型农户及贫困户经营性贷款、普惠型消费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和其他组织贷款:普惠型个体工商户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主贷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普惠型其他个人经营性贷款普惠型农户及贫困户经营性贷款:家庭农场贷款、普惠型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小微企业主贷款、档立卡贫困户经营性贷款普惠型消费贷款:助学贷款、校园消费贷款、农户消费贷款、低保户消费贷款

普惠金融的重点业务

4. 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参与普惠金融构建

对于很多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支持农村与农业发展仍属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它们将支持农村微型客户作为一项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社会认同度与美誉的义务性行为,但并不将其视为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盈利机会并实现财务可持续的商业性行为。
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以及规模匹配理论,为大型商业银行能否为农业与农村的微型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提供了传统的经典答案。这些理论一致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农业与农村的微型客户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在搜寻与处理微型客户信息方面不具备优势,它们甄别微型客户信用并防范风险的交易成本较高。因此这些理论认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大型商业银行天然不具备为微型客户服务的能力。
但问题在于,大型商业银行难道不能为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微型客户服务吗?全球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其中的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通过系统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为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微型客户服务,而且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有效控制风险,并从农村与农业领域获得较为丰厚的商业回报。
笔者最近的研究试图对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规模匹配理论提供补充性的解释框架,这一解释框架概括来说,就是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
所谓优势匹配理论,即每一个商业银行因其发展历史、规模、人才结构、内部治理等原因而具备不同的优势,每一家商业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均须考虑其各自的比较优势,按其比较优势确定自己战略定位、服务产业的结构以及服务客户的结构。
所谓要素对接或要素整合的理论,是指每一家商业银行在服务微型客户时均应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客观视角去考察,以期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要素对接。要素对接与要素整合理论的意义在于,要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从整个经济系统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此则商业银行服务微型客户的所有机制障碍与瓶颈均可能得到缓解。而要素对接与要素整合的全部目的,在于降低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微型客户的信息搜寻成本、信用甄别成本,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客户道德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
因此,若从单个商业银行来看,则很多障碍与瓶颈均将极大提升其服务微型客户的成本,导致其服务微型客户的意愿与绩效均极低;但从金融体系以至其他市场主体的系统视角来看,假若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微型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有效的要素整合,则其服务于微型客户的绩效与意愿就会大为提高。
因此,从宏观决策的角度来说,重点在于为商业银行服务微型客户提供机制支持,要从“大金融”的视角来看问题,所谓“功夫在诗外”。笔者从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出发,以大量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证明,大型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在于支持产业化农村市场主体,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与结构提升;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应通过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与体制创新,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降低其运营成本与风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尝试与探索仍具有试错的性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探索属于自己的服务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之路。特别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市场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商业银行能否为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当然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运营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与有效性,其中也包括政府的有效运作。
无论抵押担保机制创新,还是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无论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育,还是现代农业企业的成长;无论是信用产品提供商的有效运作,还是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无论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协调服务能力的塑造,还是司法体系的有效性与公正性的提升,乃至土地制度变迁、产权保护的严格执行等,都会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的方式与绩效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笔者提出的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不仅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与禀赋特征,而且更要考虑到整个市场体系中的要素整合。
大型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必须既要有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包含多种产权主体)、多层次(包括大、中、小、微各层次金融机构)、多市场主体(包括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资本市场等)、广覆盖(能惠及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群,尤其是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可持续(实现财务可持续)。
要建立这样一个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也需要有相当的耐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可谓任重道远,这必将是一个极需要智慧、极需要耐心,也极需要胆魄的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过程。(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5. 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探索走到了哪里

一是鼓励更多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贫困和偏远地区信誉程度高,金融风险小,贷款损失率低,小额信贷市场前景广阔。国际行动援助的一项调查显示,小额贷款被许多银行看作是降低银行整体风险的一种手段。因此,要打破农村贫困和偏远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高的认识误区,通过制定恰当的定价策略,实现规模经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保持适当的盈利性,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中来。要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非政府组织等不同类型机构的各自比较优势,通过提供多样性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并将这些分散的零售金融机构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普惠金融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新模式、新方法,直接和间接地引导各类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延伸到农村贫困和偏远地区,帮助农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是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扎实开展农户建档、评级、授信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可以依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将农民的存款和消费记录等现金存量和流量数据纳入农村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支农贷款的信用评级系统,作为辅助手段,扩大信用评级的参考依据,更加真实地反映农民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人民币流通管理与服务。以助农取款为基础,开办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小面额人民币余缺调剂以及反假宣传、反假监测和通信联络代理项目,为偏远农村群众使用现金、兑换零钱、兑换残损人民币提供便利,同时扩大金融宣传,打击制贩假币等犯罪行为。
五是开辟农村金融消费维权的新通道。积极开展金融消费维权宣传,协助金融机构办理金融消费投诉,按类别指导农民的金融消费投诉维权,解决农民投诉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是构建农村经济金融动态监测网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协助金融机构开展经济金融运行监测分析与调查研究工作,形成农村覆盖面广、情况真实可靠、信息反馈快速的监测网络。
七是依托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普惠金融体系向贫困和偏远地区深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金融知识普及、农民金融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可以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逐渐认识并接受各类现代金融服务,共享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发展成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升级,以此弥补金融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力,将中央提出的“发展金融普惠体系”落到实处。

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探索走到了哪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