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2024-05-10 04:15

1. 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役,甚至可以说对汉末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官渡之战来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在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平定了冀州的叛乱,但是,在公元202年病逝后,袁绍所在的势力,还是被曹操逐步消灭了。

换而言之,官渡之战后,袁氏不仅没能割据河北,还被曹操彻底消灭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和袁绍一样,都是元气大伤,并且都在不久之后去世了。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但是,结果不同的是,蜀汉却可以和曹魏、东吴三分天下,而不是被消灭。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首先,夷陵之战后,蜀汉还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无法割据河北,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和当时的天下形势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也即曹操成为袁绍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了。而就曹操来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因此,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和袁绍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对于官渡之战来说,自然决定了中原之地的归属,也即如果袁绍战胜了曹操,那么他有望一统中原之地,甚至可以向南消灭孙权、刘表等割据势力,从而问鼎天下。因此,在袁绍失败后,曹操是不会放任袁绍势力恢复生息的,也即在两强争斗的背景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显然是不能长期共存的。
但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了。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比较稳定的结构。在夷陵之战后,虽然蜀汉成为最弱小的一方,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不过,因为曹魏不会坐视东吴消灭蜀汉,而东吴单凭自己,也难以长期抗衡曹魏,必须要和蜀汉联手,这成为蜀汉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魏蜀吴三方,存在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特别是东吴和蜀汉之间,虽然爆发了夷陵之战,却存在继续结盟的客观条件。

公元223年,在刘备去世后,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而就孙权来说,考虑到曹魏带来的压力,同意和蜀汉恢复联盟,以此共同抗衡曹魏。
于是,在蜀吴联盟恢复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会长期持续下去了。另一方面,从地形上来看,袁绍虽然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但是,对于袁绍的地盘来说,既没有巴蜀之地这样的山川之险,也没有江东的长江之险。因此,在袁绍病逝后,袁氏一方很难防御曹操的进攻。

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2. 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役,甚至可以说对汉末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官渡之战来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在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平定了冀州的叛乱,但是,在公元202年病逝后,袁绍所在的势力,还是被曹操逐步消灭了。

换而言之,官渡之战后,袁氏不仅没能割据河北,还被曹操彻底消灭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和袁绍一样,都是元气大伤,并且都在不久之后去世了。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但是,结果不同的是,蜀汉却可以和曹魏、东吴三分天下,而不是被消灭。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首先,夷陵之战后,蜀汉还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无法割据河北,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和当时的天下形势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也即曹操成为袁绍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了。而就曹操来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因此,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和袁绍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对于官渡之战来说,自然决定了中原之地的归属,也即如果袁绍战胜了曹操,那么他有望一统中原之地,甚至可以向南消灭孙权、刘表等割据势力,从而问鼎天下。因此,在袁绍失败后,曹操是不会放任袁绍势力恢复生息的,也即在两强争斗的背景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显然是不能长期共存的。

但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了。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比较稳定的结构。在夷陵之战后,虽然蜀汉成为最弱小的一方,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不过,因为曹魏不会坐视东吴消灭蜀汉,而东吴单凭自己,也难以长期抗衡曹魏,必须要和蜀汉联手,这成为蜀汉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魏蜀吴三方,存在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特别是东吴和蜀汉之间,虽然爆发了夷陵之战,却存在继续结盟的客观条件。

公元223年,在刘备去世后,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而就孙权来说,考虑到曹魏带来的压力,同意和蜀汉恢复联盟,以此共同抗衡曹魏。于是,在蜀吴联盟恢复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会长期持续下去了。另一方面,从地形上来看,袁绍虽然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但是,对于袁绍的地盘来说,既没有巴蜀之地这样的山川之险,也没有江东的长江之险。因此,在袁绍病逝后,袁氏一方很难防御曹操的进攻。
与此相对应的是,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失了5万大军,这让本就失去荆州之地的蜀汉,可谓雪上加霜。不过,对于蜀汉来说,益州之地的山川之险,促使其可以用较小的兵力,就抵挡对方的大军进攻。而这,成为夷陵之战后,魏文帝曹丕没有发兵进攻蜀汉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袁绍去世后,袁氏一方的分崩离析,自然也是其无法割据河北的重要原因。官渡之战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

3. 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在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战役,甚至可以说对汉末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官渡之战来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在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平定了冀州的叛乱,但是,在公元202年病逝后,袁绍所在的势力,还是被曹操逐步消灭了。


换而言之,官渡之战后,袁氏不仅没能割据河北,还被曹操彻底消灭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和袁绍一样,都是元气大伤,并且都在不久之后去世了。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但是,结果不同的是,蜀汉却可以和曹魏、东吴三分天下,而不是被消灭。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一
首先,夷陵之战后,蜀汉还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无法割据河北,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和当时的天下形势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也即曹操成为袁绍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了。而就曹操来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因此,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和袁绍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对于官渡之战来说,自然决定了中原之地的归属,也即如果袁绍战胜了曹操,那么他有望一统中原之地,甚至可以向南消灭孙权、刘表等割据势力,从而问鼎天下。因此,在袁绍失败后,曹操是不会放任袁绍势力恢复生息的,也即在两强争斗的背景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显然是不能长期共存的。
二
但是,在夷陵之战爆发时,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了。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比较稳定的结构。在夷陵之战后,虽然蜀汉成为最弱小的一方,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不过,因为曹魏不会坐视东吴消灭蜀汉,而东吴单凭自己,也难以长期抗衡曹魏,必须要和蜀汉联手,这成为蜀汉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魏蜀吴三方,存在一个互相牵制的关系,特别是东吴和蜀汉之间,虽然爆发了夷陵之战,却存在继续结盟的客观条件。


公元223年,在刘备去世后,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而就孙权来说,考虑到曹魏带来的压力,同意和蜀汉恢复联盟,以此共同抗衡曹魏。于是,在蜀吴联盟恢复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会长期持续下去了。另一方面,从地形上来看,袁绍虽然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但是,对于袁绍的地盘来说,既没有巴蜀之地这样的山川之险,也没有江东的长江之险。因此,在袁绍病逝后,袁氏一方很难防御曹操的进攻。

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却走向灭亡呢?

4. 夷陵之战,蜀汉仍三分天下,为何官渡之战后,袁绍却一蹶不振


5. 夷陵之战蜀汉仍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为何袁绍却一蹶不振?


夷陵之战蜀汉仍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为何袁绍却一蹶不振?

6. 夷陵战后蜀汉能分天下,官渡之战后袁氏为何没能割据河北?

夷陵之战蜀汉能占据川蜀,主要是诸葛亮外交策略搞得好;而官渡之战袁氏没能割据河北,因为袁绍的儿子们在内斗。
01、夷陵之战后,诸葛亮选择与东吴和解。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都是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两场战役都影响着三国的局势,袁氏因为官渡之战彻底嗝屁,蜀汉因为夷陵之战元气大伤只能龟缩在川蜀。当初刘备不顾众人劝告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的精光,刘备本人也因为这件也嗝屁了。
夷陵之战虽然让蜀汉元气大伤,但还是没有动摇蜀汉在川蜀的基础。诸葛亮接手蜀汉后,立马选择与东吴交好,弃军保帅将荆州让给孙权。孙权也觉得这个时候与蜀汉决一死战不好,毕竟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所以孙权选择接受诸葛亮的好意。而当时的曹魏内部有矛盾,曹丕需要处理内部,加上曹丕一心想征东吴,所以蜀汉能在川蜀猥琐发育。
02、官渡之战袁氏被灭。官渡之战,袁绍同样作为战败方,可袁氏的命运与蜀汉截然不同,袁氏最终被灭。官渡之战后,袁绍与刘备同样嗝屁了,但与刘备不一样的时,袁绍当时并没有说让谁继位,袁绍当时有三个儿子,按理说应该是嫡长子袁谭继位,但审配逢纪拥护袁尚继位。
袁尚继位后,袁熙与袁谭都不是很服气,于是三兄弟窝里斗。当时曹操攻占邺城后,就坐山观虎斗,看着他们窝里斗,最后自己去逐一击破。袁氏兄弟窝里斗,其实跟袁绍也有关系,袁绍喜欢自己的三儿子袁尚,所以对他极好,待遇什么都是最好的,加上袁绍早早将自己的四州分别自己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等于就是提前分封,所以最后袁氏三兄弟才各自有资本去窝里斗。

7. 夷陵大败后刘备三分天下,为何官渡大败后袁绍却一蹶不振?

其实要说起两场大战后的实力,袁绍家族的实力比刘备还强得多。当时官渡之战,袁绍虽然损兵折将,但是他的基本盘很大,他所占据的四州都是富庶之地,兵精将广,仍然可以拉起一支可战之兵。虽然大家听说袁绍战败,到处都产生了叛乱,但是等到袁绍平安回到河北,各地叛乱就被逐渐的镇压下去了。实话说,官渡惨败,对袁绍来说,远没有到达伤筋动骨的地步。

而刘备这边就不同了,蜀汉集团巅峰期也就占据两州,实力远不如袁绍,在夷陵之战前,刘备还丢失了荆州,实力大减。等到夷陵大败后,蜀汉损失了大批的精锐人才,国内几乎到了没有多少可战之兵的地步了,当时袁绍内部有叛乱,他还能及时扑灭,而蜀汉这边产生了叛乱,却只能选择招抚为主,因为实在是派不出军队了,可见,蜀汉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窘迫。

那么为何最终的结局却是反过来了,蜀汉倒是成功的三分天下了,而袁绍家族却是彻底的覆灭了?其实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地理位置、竞争对手不同
袁绍的最大对手是曹操,而蜀汉的对手是孙权,相比而言,曹操更加的雄才大略,更加的厉害。官渡之战后,袁绍实力受损,暂时无力和曹操继续作战,不过曹操并没有选择继续进攻袁绍,也没有放弃觊觎河北,而是屯兵观望,等待时机。当时的情况是,曹操的最大对手只有袁绍,南边众诸侯对他来说都是小意思,曹操有足够的精力对付袁绍家族。而蜀汉的对手孙权,却不敢把全部精力用于蜀汉,因为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对手曹魏,在夷陵大败后不久,孙权就抽调了不少的军队回防,害怕曹魏打过来,这也给了蜀汉喘息之机。
除此之外,袁绍和刘备所处的战场环境也不同,袁绍的河北之地,平原比较多,没有天险可守,曹操的骑兵很容易就打进河北了。而刘备的蜀汉则不一样了,蜀汉四面有大山,曹魏和东吴都不好打进来,只要防守得当,拿出死磕的勇气,孙权是肯定拿不下益州的,而且刘备至死都留在了战争前线,一直防备着孙权的进攻,前线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昂。

二、袁绍家族内部不统一
上面说过,其实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实力虽然受损,但仍然很强。只要防守得当,曹操很难击败他。然而袁绍不久后就去世了,而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发生了内乱,这就使得袁绍内部不能统一。战力拧不到一起,还有可能互相牵制,这就加快了袁氏集团的覆灭。当时曹操听闻袁绍二子不合,故意不进攻河北,就等着他们内乱,结果没想到,强大的袁氏果然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实力大损,给了曹操极好的机会。
而蜀汉这边呢,刘备去世前就指定了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刘禅。再加上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还太小,根本无法和刘禅争权,所以大家的选择只能是刘禅,也就不能闹出更多的乱子了。除此之外,刘备去世前,还给刘禅留下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诸葛亮。刘备给了诸葛亮诸多大权,将诸葛亮的位置抬得特别高,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震慑百官,让诸葛亮能够压制住蜀汉内部的各种势力,使得刘禅能够成功的继承皇位!

三、诸葛亮能力太过于逆天
袁绍手下虽然也不乏智谋过人之辈,然而他们和诸葛亮相比,就差得多了。诸葛亮临危受命,先是结好孙权,改善了两国的关系,重新成为盟友,然后训练新军,整肃国内,使得蜀汉国力稳步恢复,之后他更是平定各方叛乱,使得蜀汉成为铁板一块,一扫往日阴霾。可以说,诸葛亮是真的太逆天了,竟然有这等能力,将蜀汉从国势飘摇中硬生生的拉回了正轨,除了他,估计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办到了。

夷陵大败后刘备三分天下,为何官渡大败后袁绍却一蹶不振?

8. 夷陵战后蜀汉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袁氏为何无法割据河北?

夷陵之战后,蜀汉势力彻底退出荆州,一直退回到益州,当蜀汉彻底败退后,曹魏与东吴则在上千公里的长江沿线展开厮杀,双方谁也吃不了谁,只能维持现状,而身在益州的蜀汉政权则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际,魏、蜀、吴三国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体系,从而三分天下。
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获得了争霸北方的主导权,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失败,但是仍然雄据四州之地,在袁绍有生之年,曹操并没有对袁绍所在的北方发动大规模战争,曹操是等到袁绍因病去世后,袁绍儿子袁谭和袁尚处于内乱之际,利用袁氏内乱才最终击败袁绍的后人,一直追杀到北方乌桓人的地盘,斩杀了乌桓单于,统一了整个北方才暂时消停下来。
刘备、曹操、孙权三国鼎立
为何夷陵之战后,蜀汉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无法割据河北?
原因有三:
一、整个天下的政治形势
官渡之战前后,华夏大地上整个南方的江东孙权政权、荆州刘表政权、益州刘璋政权,以及西边的马超、韩遂政权等等,都没有大的战事,没有相互攻击,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而是维持相对的平衡,唯有北方大地的曹操和袁绍在争夺北方的控制权。
换句话说,孙权、刘表、刘璋、马超、韩遂等诸侯割据势力,在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官渡之战期间,没有选边站,也没有参与,而是选择了作壁上观,都在观望这场战争,最终曹操获得胜利,同时曹操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免除后顾之忧,与孙权、刘表、刘璋、马超、韩遂的观望是分不开的。
官渡之战
为什么除了袁绍与曹操之外,其他势力都选择了观望?
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袁绍和曹操是志在整个天下,想要统一天下,而孙权、刘表、刘璋、马超、韩遂等诸侯,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不想统一天下,也不想对外扩张,更不想参与袁绍与曹操的战争,只想着坐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在袁绍去世后,又能集中精力统一整个北方,而没有其他干涉。但是夷陵之战就不一样了。
夷陵之战的政治形势与官渡之战时有很大的不一样,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之间为了争夺荆州而引发的一场战争,当时曹丕选择了作壁上观,想让蜀汉与东吴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在刘备迅速败退后,东吴迅速调整了战略,把反击刘备的战略调整为防备曹魏的战略。
夷陵之战
孙权之所以调整战略,是因为他解除了蜀汉方面的威胁,就能全心对付曹魏,而蜀汉刚刚遭受非常世大的损失,没有能力再对东吴进行攻击,所以接下来的战争是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蜀汉只能看着,因为没有能力与实力参与。
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夷陵之战是三国对峙,官渡之战是袁绍与曹操两方对峙,数学上有个定律叫三角形最牢固,其实政治上也有个规律叫三方势力最容易平衡,因为相互制衡,谁也无法在不顾忌一方的情况下去攻击另一方。
所以,夷陵之战,尽管刘备战败,他仍然敢停留在靠近边境的永安宫,就是因为刘备算准了东吴不敢来攻打永安,不是因为蜀汉强大,而是因为东吴有个强大的敌人曹魏还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用曹魏的政治压力解决了东吴不敢进攻永安的威胁,这就是三国相互制衡的规律。
曹操
所以,夷陵之战后,尽管刘备战败,魏、蜀、吴三方在谁也无法吃下对方的情况下,只能继续维持相对的平衡。
二、地缘政治原因
看看地图就会明白,官渡之战前后,整个北方只有袁绍和曹操的势力存在,他们双方迟早要经历一场大战来证明谁才是北方的主人,当时曹操占据着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州,袁绍占据着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双方的地盘是沿着黄河犬牙交错的。
就算曹操不在官渡之后进攻北方,他也不敢放任不平定北方威胁后,再去攻打其他势力,有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曹操不解决离他最近的北方袁氏家族的威胁,是不可能进行其他政治或者军事行动的。
曹操与袁绍还是离得最近的两方敌对势力,不解决对方,对自己政权稳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战国时期有一种战略叫“远交近攻”,其实也是一种地缘政治,对于离曹操近的势力,当然是打击,所以曹操才会在官渡之战后把统一北方作为他的首要任务。
刘备
夷陵之战也是同样的道理,陆逊在击败刘备后,并没有继续攻打蜀汉,除了曹魏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的地理原因,“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话生动地形容了蜀地的地理,刘备虽然败退,但是依靠地理位置,能够造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尽管刘备政权是当时最弱的,但是谁又敢打进蜀地呢?
再说了,因为蜀汉的独特地理位置,曹魏攻击蜀汉是有困难,同样的道理,东吴攻击蜀汉也是有困难,所以曹魏和东吴都不能攻击蜀汉,只能相互攻击了,同时双方谁也吃不了谁,因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就维持下来了。
三、战略原因
在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后,其实也面临了是北进战略还是南下战略,最终曹操选择的是北进战略,其原因无外乎对于曹操来说,北方的威胁更实在,袁绍势力虽然在官渡战败,但是袁绍的基本盘还有天下最富庶的四个州,如果不能抓紧时间消灭袁绍,并给袁绍喘息之机的话,那么袁绍就有再次发展壮大的一天。
相对于北方的袁绍来说,南方的威胁显得微不足道,只有个爱折腾的刘备在刘表的支持下,偶尔向北方闹腾一下,但是刘备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刘表制约着刘备,所以郭嘉说刘表是坐谈客,郭嘉说即使曹操远征乌桓,刘备也不会打过来,因为刘表会制止。
孙权
果然如此,郭嘉神一般预测了刘表与刘备的事情,另外还准确地预测了孙策被刺杀,为曹操集团北进彻底消灭袁氏提供了依据,所以曹操才选择了北进战略,继续攻打袁绍,直到消灭所有袁绍残余势力。
而夷陵之战不同了,孙权击败刘备后,并不想攻打益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要面对来自曹魏的强大压力,在整个夷陵之战选择作壁上观的曹魏政权,按照之前早就商量好的战略,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但是曹魏又无法击败东吴,只能维持平衡。
而身在益州的蜀汉政权,作为失败的一方,除了休养生息,啥也干不了,自然也不可能发动对外战争,所以也只能选择观望曹魏与东吴的争夺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