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哪些

2024-05-05 15:20

1. 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哪些

植物抗性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组成抗性是植物的一种固有特性,取决于不同基因型,虽然会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影响其抗性程度,却总是存在于植物中并始终起作用;诱导抗性是在表型的水平上考察植物抗性,指被取食的植物影响植食者行为或降低其嗜好性的反应(Agrawal et al.,1999),是一种类似于免疫反应的抗性现象(Agrawal,1998a),只有在遇到外界因子,如损伤、植食者的取食和病原菌的侵染时才得以表现,因此,诱导抗性具有开一关效应(娄永根等,1997)。为此,Agrawal等(1999a)称诱导抗性是一种兼性的抗性。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均为演生性状,而不是原始性状(Thaler et a1.,1997)。
组成抗性是对植物抗性的横向考察,而诱导抗性是从纵的方面研究植物抗性。在物质基础上,二者具有一致性,均涉及植物形态、营养质量、次生性化合物积累对植食性昆虫的负面影响(Strong et al.,1990;Smith,1992),但组成抗性相对比较固定,而诱导抗性是一种动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尤民生等,2000)。组成抗性对植食性昆虫基本上都是负面的,而诱导抗性不仅具有负面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正效应,称为诱导敏感性;诱导抗性和组成抗性的防御效果也不一样(Underwood et al.,2000;2002a)。在抗性的分布上,组成抗性一般是全株性的,而诱导抗性为局部和全株性分布(Baldwin,2001)。诱导抗性和组成抗性都受到环境条件的明显影响,如火炬松(Pinus taeda)的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的表达(Lombardero et al.,2000)。

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哪些

2. 害虫抗药性有什么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的抗药性(Resistance)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抗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昆虫抗药性还必须与昆虫自然耐药性(Tolerance)和选择性严格区分开来。所谓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而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只有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而引起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这样方可说这种昆虫对该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害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再用这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会降低。但是在大田防治中不能一出现药效降低的现象,就认为是抗药性。因为产生药效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药的质量问题、施药技术和环境条件、害虫的虫态、龄期、生理状态等。只有弄清楚上述条件的前提下,经过抗药性生物测定,才能确定某种害虫是否产生了抗药性。测定抗药性必须使用相同的方法才能比较,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1970年起制定了一系列害虫抗性的测定方法,以供参考。抗药性程度,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5倍(卫生害虫在5~10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20%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生抗药性。抗性倍数或抗性个体百分率愈大,其抗性程度也就愈高。
交互抗性(CrossResistance)和负交互抗性(NegativeCross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目前发现交互抗性现象较多,例如抗溴氰菊酯的棉蚜,由于抗击倒机理(Kdr),因此对氯氰菊酯、百树菊酯及氯氟氰菊酯等几乎所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都产生交互抗性。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间不能轮换交替、取代或作为混剂使用。
负交互抗性是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轮换取代和作为混剂使用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是对付害虫抗性的有效办法。目前发现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较少。例如对N-甲基氨基甲酸酯产生抗性的黑尾叶蝉,对N-丙基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变得更敏感。对内吸磷产生抗性的棉蚜,对甲基对硫磷似乎也有类似现象。
多抗性(multiple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例如,有些地区的小菜蛾、马铃薯甲虫等几乎对现有各类药剂都产生抗药性,这必然会严重影响这些害虫的防治、新药的研制和开发。

3. 植物对昆虫的抗性有哪些类型?机制是什么?

组成型防御和诱导型防御。
物理防御主要包括对昆虫行为和生物学有负面影响的植物形态、组织和生长特性,例如叶片表面绒毛、叶片厚度、植物表皮和枝干结构等都对昆虫取食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化学防御则是指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对昆虫的负作用,包括:伤信号的产生,如茉莉酸、脱落酸等;营养成分的变化,如限制食物供给等; 防御蛋白的产生,如蛋白酶抑制剂等; 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如酚类化合物等。

植物对昆虫的抗性有哪些类型?机制是什么?

4. 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哪些

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

植物抗虫性是指同一种植物在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其中某些植株能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组成抗性的应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诱导抗性的研究尚未在应用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是由于对诱导抗性研究的历史较短,许多理论问题尚未弄清,更主要的是由于诱导抗性的非固定性所致。虽然在很多植物中发现了诱导抗性,并有证据表明诱导抗性具有继代效应,但并无明确的证据表明诱导抗性这一性状可以像组成抗性一样在子代中固定下来,在遇到取食者时立即发生作用【摘要】
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哪些【提问】
亲,你好【回答】
植物的的抗虫性机制有

植物抗虫性是指同一种植物在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其中某些植株能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组成抗性的应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诱导抗性的研究尚未在应用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是由于对诱导抗性研究的历史较短,许多理论问题尚未弄清,更主要的是由于诱导抗性的非固定性所致。虽然在很多植物中发现了诱导抗性,并有证据表明诱导抗性具有继代效应,但并无明确的证据表明诱导抗性这一性状可以像组成抗性一样在子代中固定下来,在遇到取食者时立即发生作用【回答】

5. 保持抗病虫品种抗性稳定的策略有哪些?

您好,保持抗病虫品种抗性稳定的策略有::①抗源轮换;②抗源聚集;③抗源合理布局;④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摘要】
保持抗病虫品种抗性稳定的策略有哪些?【提问】
您好,保持抗病虫品种抗性稳定的策略有::①抗源轮换;②抗源聚集;③抗源合理布局;④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回答】
1、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1)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2)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3)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4)实行综合防治5)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害虫的再猖獗2、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1)适度治理:限制药剂的使用,降低总的选择压力,而不用药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整个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阻止或延缓抗性的发展2)饱和治理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的水平,以降低抗性发展速率3)多种攻击治理当采用不同化学类型的杀虫剂交替使用时,如果它们作用于一个作用部位,无交互抗性,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药剂的选择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那就可以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回答】
我国的种子检验规程的好种子标准:【提问】
指有种胚并符合不列条件的本作物种子: (1)发育正常的种子,用规定筛孔的种子; (2)开始突破的种子、但尚未芽露出的种子; (3)部分胚的或子叶受损伤,但保存2/3以上、(不包括2/3)的种子、种子破裂的种子); (4)复粒的种子中有一粒发育的种子。【回答】

保持抗病虫品种抗性稳定的策略有哪些?

6. .抗寄生虫药可分几大类,试出各类代表药物2-3种

抗寄生虫药可分三大类:
(1)抗蠕虫药 敌百虫,左咪唑 丙硫咪唑.(其它药物也可)
(2)抗原虫药 氯苯胍,氨丙啉,莫能菌素(其它药也可)
(3)杀虫药 敌敌畏(敌百虫),双甲脒,速灭杀丁或速灭菌酯(其它药也可)

7. 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

A、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的,杀虫剂只是对原有的抗药性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B、基因突变的不定向的,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B正确;C、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在使用此杀虫剂过程中,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而升高,C错误;D、新物种形成 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与原来的种群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属于一个新的物种,D错误.故选:B.

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