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

2024-05-05 21:53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

 学科概况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硕士学位点。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学科发展  环境化学研究所成立初期,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关怀和领导下,边筹建边工作。主要科研任务有环境中有机、无机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发现、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制、以及污染物造成的实际危害的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又逐步开展了大气污染化学、水体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到1985年,环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分析化学三大研究方向。1986年,环境化学研究所和当时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面向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性的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学新的三大学科研究方向,中心的科研方向是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关键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学科有: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环境化学、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工艺与工程、环境分析化学、生态环境信息和分析测试技术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创建发展阶段(1975-1986)创建初期(1975-1978)主要配合国家环保工作的急需,从兄弟单位调入一批化学和非化学专业科技人员,开展环境分析、环境情报、重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等研究工作。主要学科有: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监测仪器研制、主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环境情报研究。1979年到1985年,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化学中拓展出环境污染化学学科,使环境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丰富,包括痕量分析、光谱分析、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以及统一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的研究。调整提高阶段(1986-1998)1986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与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此阶段,已形成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和系统生态学三大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所方向有: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区域环境问题、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宏观环境政策、国情问题研究、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膜技术与膜材料、标准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分析仪器研制。1986年成立了以青年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1989年与清华大学等4个单位共同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结构优化和研究方向调整奠定了基础。创新跨越阶段(1999年以后)1999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研究所,总体学科领域框架:优势学科---环境化学,强化学科---环境工程,交叉学科---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发展了生态毒理、土壤环境等学科。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在学博士生442人、硕士生26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48人。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280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105名,博士研究生1703名;已授硕士学位640人,授博士学位116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4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62名,在站博士后148人。自200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美国、尼泊尔等留学生9人,另有外籍进修生和外籍博士后数名。自1990年以来,4名毕业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名毕业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3名毕业生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2人次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和冠名奖等各类奖励和表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始建于1975年,前身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改为现名;1996年5月经协商决定,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双重领导。生态环境中心以“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主题,发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研究和解决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突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生态环境中心有在职职工409人,设有11个研究室(机构),有在学博士生442人、硕士生26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48人。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楼上的那位回答真的太不负责了。根据别人的报考经验就这么下定论,你不是在拿别人的前途开玩笑么!?如果人家采纳了你的意见,堵上的可是一生的前途。
同学,我不知道你是要考研还是考博。如果从外校考研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话,难!如果是到研究中心考博的话,更难!!而且环境工程水处理是最难的!你的眼光不错!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招生是这样的,大部分名额已经是在考研之前导师在各高校选好了学生保研的。是一些中科院的研究院或副研究员在各高校做本科教师时所带的学生,直接保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以这里比较难考。这只是其一。
其二,中科院有很多的研究所,想必你也很了解。而研究中心位于北京,正如考大学时候北京的学校最难考是一样的。
其三,正如你所说,即使你初试分数很高,人家也不会要你,这是必须的。我到那里考了两年,最终我回到我大学本科的学校念的研究生。
给你几点建议吧,考清华的这个专业也比那里容易许多,或是其他高校,现在高校的研究条件不必研究院差,甚至超过研究院。你也可以选择中科院其他研究所,会比研究中心容易很多的。另外,并不是中科院好,中国农科院也很不错的,这个专业方向也很好。
最后,只是希望你做好决定,我没有考上,并不是我的能力不行,实话跟你讲,本科时我拿了不少奖学金,但是...也许人才太多,那里的门槛太高。
还有,我没考到那里也算幸运,听说那里的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包括你的学习工作和导师的态度,要斟酌。
你也没有悬赏分~ 跟你说这么多 只是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走我走过的老路,荒废了时间和精力,考研也很熬人的,现在回头想想....呵呵 
祝你前途光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两者为隶属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是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管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学科方向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污染水体修复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人与自然耦合机制、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扩展资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主要机构与功能: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
2、根据2016年1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通过合作研究课题、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咨询方面的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两者为隶属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是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管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学科方向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污染水体修复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人与自然耦合机制、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扩展资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主要机构与功能: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
2、根据2016年1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通过合作研究课题、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咨询方面的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2014年,城市环境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335项(包括新增项目160项)。其中,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2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5项(新增0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1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30项(新增1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青年科学基金35项(新增16项);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3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新增1项)、中科院仪器装备研制项目3项(新增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新增0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2项(新增0项)。承担地方政府科研项目119项(新增48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等横向项目82项(新增57项),承担其他项目33项(新增18项)。2014年,城市环境所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3篇,EI论文223篇,CSCD论文85篇,申请专利77件,其中发明50件,实用新型26件,外观设计1件,授权发明10件,实用新型12件,外观设计1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牵头调研和起草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通过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表决,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牵头编制的«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大纲»、«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2014年,城市环境所与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厦门七匹狼节能环保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全面科技合作。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共建“中国可持续城市研究院”。分别在厦门和宁波举办了集美区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成果对接会、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环境材料研究分论坛,积极向当地企业推介科学院的研究成果。2014年,城市环境所围绕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精神,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和合作渠道,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交流方面,因公出访共81人次,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2人次,考察访问4人次,开展合作研究18人次;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和英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共185人次。共举办国际会议6次,其中,于12月9—10日举行的“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厦门专家会议,邀请到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健康科学、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领域的60多位顶尖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共同启动了去年底在城市环境所设立的“国际计划办公室”,并为该计划制定了中长期目标、研究重点和实施战略。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所还与联合国大学全球健康国际研究所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约定未来将通过合作研究、举办城市健康和福祉领域的研讨会、人员互访、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合作。同年,城市环境所还被授予“福建省城市环境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称号,未来将得到福建省在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的优先资助。2013年,城市环境所共有在研项目294项(包括新增项目150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2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7项(新增2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子课题)5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新增0项)、面上项目37项(新增1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7项(新增16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新增0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课题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新增0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6项(新增0项),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项目88项(新增45项),横向项目65项(新增46项),其他项目27项(新增13项)。2013年城市环境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篇,EI论文153篇,CSCD论文80篇,申请专利62件,其中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授权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导则»获得批准实施,受委托牵头编制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和«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此外,研究所相关研究建议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示。 2012年,城市环境所共有在研项目286项(包括新增项目135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项(新增30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8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院地合作项目(课题)19项(新增4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子课题2项(2012年新增);973前期专项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子课题)4项(2012年新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1项(新增9项);环保公益项目4项;教育部回国留学基金项目6项(新增3项);福建省科技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新增17项);厦门市(区)科技计划项目19项(新增5项);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2012年新增);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1项);横向项目83项(新增52项);其他项目7项(新增6项)。已申请发明专利45项,其中发明34项,实用新型11项;获得专利授权11项,其中发明3项,实用新型8项。全年发表科技论文248篇,其中SCI收录144篇,EI收录104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79篇。共有4个软件申请著作权登记,其中有1个软件已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编制并获批发布地方标准1项。  截至2014年底,共在学研究生180人(其中硕士生83人、博士生97人)、在站博士后14人。截至2013年底,共在学研究生164人(其中硕士生94人、博士生70人,外籍学生8人)、在站博士后15人。截至2012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163人(其中硕士生77人、博士生86人),在站博士后12人。

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就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创刊于1989年,主要报道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学、环境健康、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内容,被SCI、IM等数据库收录。  生态学报  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4年数据显示本刊影响因子为1.421,被引频次14807。生态学学科排名:总被引频次第1名,影响因子第2名,综合评价指标第1名。全国科技期刊排名:总被引用频次列全国1989种核心科技期刊第1名。获奖情况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2年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2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13届CSPTCD“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6、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08科技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2009年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2012、2013年获“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另外,该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联合国《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等收录。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影响因子0.954,在中国国内资源与环境类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名列第1位)。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环境科学领域最早创刊的学术性期刊,并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科学技术部的“中国期刊方阵”,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2-2014年连续13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2年和2013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连续3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另外,该刊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医学索引IM;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数据库JIC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剑桥科学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剑桥科学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剑桥科学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中国国内的检索系统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等。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2年创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化工文摘》、《中国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并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网上刊登。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刊始创于1980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该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现名。《环境工程学报》及其前身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并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和引文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A)、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学科引文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是为顺应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国内环境风险研究领域的发展而创办的,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6年起正式创刊、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IOSIS Previews);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等多家检索机构收录。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版)》统计,该刊影响因子1.51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就

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历史沿革

大事年表  日期内容1974年8月2日  (74)科发一字372号文,《关于筹建环境化学研究所的请示》上报国务院。  1975年1月  宫震同志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1975年1月6日  国发[1975]2号文,同意在怀柔化学研究所二部的基础上,筹建环境化学研究所。确定规模为400人,所需人员在各部门现有职工中抽调。  1975年3月18日  以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部(包括十四室一部分)和有机分析室一部分研究力量为基础(共约250多人),正式宣布组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所址北京市怀柔县雁栖湖畔。  1975年10月12日  中国科学院核心组成员胡耀邦、李昌、刘华清等4位同志专程到怀柔县雁栖湖畔(坟头)考察成立不久的环境化学所。  1976年8月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  1977年5月  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在环境化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7年6月  环境化学所整体从北京市怀柔县雁栖湖畔搬迁到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肖庄(原北京林学院院内)。  1978年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情报》。  1980年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丛刊》。  1980年4月  成立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情报网。  1981年3月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学报》。  1982年  编辑出版《环境科学简讯》。  1982年2月  编辑出版《环境化学》。  1985年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部成立。  1985年10月10日  (85)科发计字1026号文,决定在环境化学研究所、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决定由下列人员组成中心筹备组:马世骏(组长)、刘静宜(副组长)、何世寰、冯宗炜、庄亚辉、王永胜。  1986年  以青年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成立。  1986年8月3日  (86)国科发综字0544号文,同意将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与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986年9月  经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和院领导批准,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成立,院内29个研究所参加,其建制归属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986年10月3日  (86)科发计字1047号文,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式建立单独户头。  1989年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1989年8月  在双清路18号新址举行综合实验楼和图书情报楼(现称环境化学楼)开工奠基仪式。  1991年10月  综合实验楼和图书情报楼落成,同年12月整体从清华东路肖庄移往双清路18号现址。  1992年  徐晓白研究员负责的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  1993年2月  化工楼落成,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迁入。  1994年  胡鞍钢研究员获199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5年  尹澄清研究员获日本生态学琵芭湖奖。  1995年10月  徐晓白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汤鸿霄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5月15日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协商决定,正式签署对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双重领导协议书(期限10年)。  1997年  傅伯杰研究员获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7年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入中国科学院首批科研基地型试点研究所。  1997年  陆德培研究员获1997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998年  江桂斌研究员获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8年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球科学基地。  1999年  牟世芬研究员获1999年国际离子色谱成就奖。  1999年  尹澄清研究员获日本国际茨城-霞蒲奖。  1999年6月24日  科发资字[1999]0290号文,启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1999年10月  冯宗炜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10月11日  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自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搬迁双清路18号,结束了一所两址的历史。  1999年10月21日  汤鸿霄院士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11月25日  科发政字[1999]0576号文,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的通知,其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