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2024-05-02 10:35

1. 第二章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本章重点讨论了 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流动或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突出地表明了市场开放度(贸易成本)、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关联效应(前后向关联)对经济活动(工业)空间聚集的重要作用,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或块状经济现象给出了初步的解释。
   在现实中,各种要素的流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其中人口(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区域之间促进要素流动的聚集力的增强或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离不开人口的迁移。一旦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区域之间表现为聚集力的非均衡力就不断增强,生产要素因此加速流动,并迅速地改变着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因此由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非均衡增长模式。
   而这种转变往往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一方面,在初始区域对称的情况下,当市场开放度达到突破点以后,只要经济系统内偶然的要素流动打破市场规模的对称性,就足以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而实际上,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对称的区域,这意味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更容易形成。另一方面,一旦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形成后,它就能自我维持并加强,并不需要借助外力,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本身成为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总之, 经济系统中产业分布由对称结构转变为非对称结构的过程,或区域经济由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非均衡增长模式,完全是内生过程。 
   区际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点以后,由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生产要素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进而经济系统由对称结构转变为非对称结构,或者经济增长方式由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非均衡增长模式,此时的临界点叫做 突破点 。
   与突破点相对应的是维持点,它是非对称结构或非均衡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最低市场开放度水平,通常低于突破点。当市场开放度水平处于维持点与突破点之间时,对经济系统而言,选择均衡增长模式或非均衡增长模式都是合理、可行的。到底作哪一种选择主要取决于人们预期或偏好的变化,此时某些示范和引导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我们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把政府的作用内生化,直接纳入到区域经济分析框架中。
   本章多次提到经济增长方式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指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要素流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要素流动性增强,不仅是指生产要素区际间的转移,更重要的是指在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 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 。因此,在量变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但发生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而要素的重新配置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量变主要指某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而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均衡增长模式和非均衡增长模式中同样存在。
   质变是指区域结构的变化或者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当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突破点时,要素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导致的聚集力超过原有增长模式对要素的约束力,发生要素的区际转移,因而区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或者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我们很难对均衡结构和非均衡结构,或者均衡增长模式和非均衡模式的优劣进行评价,因为没有评价标准。一般来讲,均衡和非均衡模式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问题,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或面对不同的形势往往做出不同的取舍,而地方政府追求的是本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而常常发生与中央政府博弈过程。
   当区域结构由均衡结构转变为非均衡结构以后,核心区依靠聚集租金维持其核心区的地位,聚集租金的大小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呈驼峰状,因此当核心区产业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开始自发的结构调整过程,即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生存下去而竞争力弱的产业和企业将遭到淘汰或离开核心区。
   在限定了人口不能迁移的条件下,对物质资本的单独考虑同样表明了只要区域不是严格对称的,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终将不可避免,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区际差异倾向于加速扩大而不是缩小,从而表现出类似 突发性聚集 的特征,并且这也是由经济系统内生的力量所导致的。在非均衡增长模式下, 核心区也依靠驼峰状聚集租金维持和巩固其核心区地位 。
   此外,分析还表明了资本禀赋严重不均匀条件下,资本流动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或可变性,即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资本丰富区域可能先输出资本,但最终会变成资本流入区。
   最后,我们发现不管是劳动力转移、资本转移还是企业家转移,都与区际市场开放度有密切关系,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加强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就是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出的 市场开放度提高强化要素流动性 的理论。
   我们知道,经济一体化不仅指区际商品贸易成本的降低,还包括各种要素的流动成本降低,而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不仅降低商品的区际贸易成本,还加强区际要素流动性。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主要指区际市场开放度的提高。 

第二章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2. 流动性过剩生产的国际原因

亲,您好, 根据我们查询到的相关信息有;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反映的是经济体中的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了经济均衡时的货币需求水平,经济体中蕴含了大量的游离于经济体之外的闲置货币。它不仅影响货币市场,还影响商品市场、资产市场、外汇市场及国内固定投资。流动性过剩是信用经济下的一个产物,它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扩张,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从金本位制——国际金汇兑本位——美元本位制——牙买加体系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就多次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摘要】
流动性过剩生产的国际原因【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
亲,您好, 根据我们查询到的相关信息有;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反映的是经济体中的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了经济均衡时的货币需求水平,经济体中蕴含了大量的游离于经济体之外的闲置货币。它不仅影响货币市场,还影响商品市场、资产市场、外汇市场及国内固定投资。流动性过剩是信用经济下的一个产物,它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扩张,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从金本位制——国际金汇兑本位——美元本位制——牙买加体系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就多次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回答】

3. 什么是所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导因素

  组织和制度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导因素。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什么是所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导因素

4. 为什么么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还有生产要素是什么?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
经济全球化使得获取生产要素的成本降低,比如说中国、印度之类的地方劳动成本比较低,那么可以在这里设置工厂以降低成本。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 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自由贸易会有什么影响

您好,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将严重阻碍自由贸易的进行,甚至导致自由贸易的崩溃。【摘要】
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自由贸易会有什么影响【提问】
您好,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将严重阻碍自由贸易的进行,甚至导致自由贸易的崩溃。【回答】
实行自由贸易的核心措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无阻碍的流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人民之间的自由流动。【回答】
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好还是闭关自守好?【提问】
为什么?【提问】
您好,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是闭关自守好。明朝封锁海域,禁止海外贸易就是典型的例子。【回答】
在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回答】

生产因素完全不能流动,自由贸易会有什么影响

6. 为什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很高就会从萧条地区流向繁荣地区

蒙代尔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当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尤其是劳动力这种要素的流动性很高时,汇率的变动就不再是必要的。因为当需求转移引起国际收支失衡时,实际上是引起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萧条。如果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很高,生产要素就会从萧条地区流向繁荣地区,这既能缓解繁荣地区的通货膨胀压力,又解决了萧条地区的失业问题,从而避免了汇率的变动。如果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很差,为了维持固定汇率,繁荣地区就会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萧条地区就会遭受失业之苦。因此,蒙代尔主张,要素流动性高的地区可以组成货币区,推行货币一体化,以维持各区货币之间汇率的固定。

7.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技术为什么可以流动?

经济全球化当中技术是会流动的,但是流动的技术往往是次等技术,比如生产污染较大的技术,非清洁能源技术,处于淘汰边缘的技术,核心技术是牢牢掌握的,也不会转移,但是当技术往前发展进步时,原先的核心技术会转变为非核心技术,这时就会往外转移。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技术为什么可以流动?

8. 生产要素的流动会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吗

1、概念: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国家间在经济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合作,在特定领域内实现跨国性的统一过程。 
 
2、形成原因:①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为经济区域化奠定了基础。②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③ 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④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发展阶段:区域经济集团化在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较高层次时期,90年代出现北美、欧盟、亚太三足鼎立的局面。 
 
4、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5、本质: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6、影响:正面影响:① 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② 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③ 从整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依赖关系。负面影响:① 具有排他性,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② 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③ 世界经济生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④ 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冲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