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有何影响

2024-04-30 14:55

1.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有何影响

背后原因在于国内金融市场正快速变化,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各类金融创新让人眼花缭乱,当前建立在分业监管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明显跟不上金融行业变化的节奏,出现了监管协调不够与监管真空。例如,在资产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以前重点关注狭义贷款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就显得有点不合适,因为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增多,银行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仅管住信贷是控制不住M2的。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银行业有何影响

2. 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个啥 有什么好处

  央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MPA体系的主要构成: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
  MPA关注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等纳入其中,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同时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
  MPA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
  当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使得现有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显得捉襟见肘,无论是今年股市的大调整以及2013年钱荒,实质都有监管不力的因素。次贷危机的爆发实际上也是监管者不重视宏观审慎监管而引发的。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区域性及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更要加大宏观审慎监管的力度,MPA体系的建立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总体来看,MPA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效率,更好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同时更有力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后续需要关注的是:MPA体系涉及的七大指标体系的细化及后续监管;广义信贷替代狭义信贷之后,对全年信贷额度、M2增速目标的影响。
  兴业宏观:关上歪门,开了个正窗
  央行开会部署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我们觉得以下几点比较有意思:
  1)	提出“广义信贷”,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
  2)	强调“利率定价行为”,在存贷利率作为政策利率指示意义下降背景下,加强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
  3)	指出“加强逆周期调节”,进一步理顺信用派生过程,在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监管下,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
  扩大信贷概念,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
  银行资产在金融机构中占大头,各种各样的加杠杆、逃避监管的融资方式,都或多或少跟银行资产有联系。此次会议扩大信贷的概念范围,提出“广义信贷”,把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都包进来,可以规范那些借道这些资产加杠杆的行为,加强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防止信用风险的过度积累。
  关注银行利率定价行为,加强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
  由于完全放开了存贷利率的上下限,存贷利率作为政策利率的指示意义下降,同时银行对银行负债端的影响也减弱,央行面对如何去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利率的问题。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做改变,一种可能是像欧美等的成熟央行那样用银行间的短期利率作为政策利率,这就需要市场去形成各种期限的利率,并完成短端利率向长端的传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银行做为当前这个利率形成的主要参与者,强调其“利率定价行为”,一方面加强了对银行负债端的监管,另一方面也是对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准备。
  进一步理顺信用派生过程,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
  从整体上来看,外汇占款增长下平台、对表外融资的监管也加强,这就导致在一段时间内贷款在社会融资里的作用上升。虽然接下来直接融资的比重会逐渐上升,但当前贷款仍占主要地位。无论从稳定经济还是从防止爆发系统性信用风险来看,信贷都需要保持宽松力度。今年取消贷存比限制、央行逐渐转向投放长期资金等,都是不断理顺信贷派生的过程。会议中提出的MPA体系强调了“加强逆周期调节”,也是为宽信用创造进一步松绑。而且,前面提到的对银行资产端、负债端都加强监管,也会推动银行表外转表内,信贷渠道的顺畅,也起到了“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的作用。
  整体上看,央行倾向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两端的监管,进一步压缩不规范融资的空间,同时,又进一步理顺了信贷派生渠道,让宽信用发挥更大作用。

3. 如何评价中央银行2016年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评估体系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吴雨)日前,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经过“升级”,明年金融监管面临怎样的转变?商业银行的日子将怎么过?从2011年开始,我国一直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合意贷款,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投放节奏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差别准备金,督促商业银行调节信贷偏离度和提高经营的稳健性。“但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资产也日渐多元化,信贷在其中的占比也不断下降。由此,信贷变化已无法完整反映整个社会信用规模之盈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更全面,考虑的因素更综合,覆盖范围更广,这对于未来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起到有益作用。此次央行提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当下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但金融监管却相对滞后,监管套利情况不断增多,这需要金融监管创新循序渐进地往前赶。“此次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覆盖范围,除了信贷,还扩展到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入返售、其他投资等,更为全面,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也对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敲响警钟。”尽管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七大考虑重点的权重并没有明确,但从央行公告中,可以明确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今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完全放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已经完全结束,银行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银行恶意竞争的行为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可能扰乱整个金融市场秩序。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五大任务之一是要“降成本”,其中提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因此,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特别增加对金融机构定价行为方面的变量,从而能够起到抑制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的作用。”鲁政委表示,这一变量在当下可能被作为引导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工具。央行在公告中还特别提到,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赵庆明表示,当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上升明显,而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积累,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体现出灵活、有弹性的特点,所以对于大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应该不会‘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在央行表示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后,有业内人士提出,这将为今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奠定基础。对此,鲁政委认为,目前该体系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监管范围拓展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值得进一步关注。“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此前,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波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金融监管部门协同效率不高,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有较长的路要走。”赵庆明说。

如何评价中央银行2016年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评估体系

4. 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一、关于MPA的几个核心要点
(一)广义信贷
广义信贷是MPA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与贷款相对而言的,意指更大范围的信贷,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指标。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广义信贷的界定范围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资金运用类别,基本上比较全面地囊括了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渠道。
过去,央行在货币信贷调控中主要关注贷款,因为当时贷款占据了货币信用创造的绝大部分。但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类型趋于多元化,仅盯住贷款越来越难以有效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例如,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两项合计目前已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大约1/4,这些业务的重要性已不可忽视,对其存在的风险也应当有效识别与防范。因此,有必要将关注点延伸至广义信贷,以更全面有效地反映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和货币派生情况,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资本约束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并强化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理念是MPA的重要目标之一。风险与信用如影随形。金融机构作为高杠杆经营的信用机构,极易产生过度扩张的冲动,也更容易招致风险。以资本约束为核心,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强资本管理,实现资产扩张与资本水平之间的有效平衡,保证有足够的风险损失吸收能力。强调资本约束,意味着“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这对于预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MPA主要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行为,重点指标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该项指标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体现了巴塞尔Ⅲ资本框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宏观审慎要素。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一家金融机构广义信贷增速超过趋势水平(与目标GDP、CPI增幅相关)越多,就需要持有越多的逆周期资本,宏观经济热度越高,也需要持有越多的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则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如果金融机构的实际资本水平低于宏观审慎资本要求,往往意味着广义信贷增长过快,资本水平不足以覆盖其风险。这时要么需要适当控制广义信贷增长,要么需要补充更多资本金。
(三)自律管理
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MPA,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转变是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金融机构对MPA的指标体系和评估要求已经能够较好把握,对其中绝大多数指标也能进行自我评估。一方面,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更多是要发挥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作用,自身建立起严格的资本约束机制。另一方面,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后,金融机构在很多指标的把握和监测方面增强了及时性和可控性,对一些潜在的不审慎情况更加依靠金融机构自我发现并及时改进,这就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自主性,主动做好事前准备、事中监测,并及时结合最新数据进行预评估与业务安排,加强自律管理。
(四)弹性和柔性
MPA有较强的弹性和柔性。对金融机构而言,评估结果分为ABC三档,每一档内部都有一定的空间。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力争上游或者维持中庸,各项指标的组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求整齐划一,也不太会出现因为某个阶段某项指标略微不足就跌入C档的情况。特别是在满足资本约束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在广义信贷内部各个细项资产类别之间进行摆布调整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
评估完成后,人民银行会与金融机构充分沟通评估结果,鼓励评估良好的机构继续保持稳健,督促评估不佳的机构加强审慎经营,合理把握业务节奏。原则上人民银行不希望金融机构进入C档,但对于一些特殊因素也会予以充分考虑,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七大方面
MPA将单一指标拓展为七个方面的十多项指标,兼顾量和价、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以更加全面地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来看:一是资本和杠杆,主要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广义信贷的扩张。二是资产负债,主要考察广义信贷增速是否超过某些特定的阈值,也纳入了对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的稳健性要求。三是流动性,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使用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业务,提高准备金管理水平。四是定价行为,评估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等要求,特别是对非理性利率定价行为作出甄别。五是资产质量,主要关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是否有异常的下降。六是跨境融资风险,适应资金跨境流动频繁和跨境借贷增长的趋势,未雨绸缪加强风险监测和防范。七是信贷政策执行情况,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二、关于市场对MPA关注较多的几个问题
(一)MPA是否贷款规模管理?
有观点认为,MPA实际上仍然是贷款规模管理,不利于现阶段稳增长政策的大力实施。
根据前文所述,MPA要求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当符合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及其自身的资本水平,这并非贷款规模管理。换言之,金融机构想放多少贷款、做到多大规模,主动权在其自身,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确保资本水平足以支撑其大展宏图。如果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不足,无法支撑其期望达到的业务规模,却不抓紧从补充资本入手,反而不管不顾继续扩张,那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不符合审慎经营的要求,早晚要吃大亏。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的教训仍历历在目。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本身就具有高杠杆特征,更应当严格遵守资本约束要求,把好风险这道关口,这也是可持续地支持实体经济所需要的。
(二)MPA会挤压流动性?
有观点认为,MPA会对流动性造成挤压,影响非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还会放大季节性时点冲击。
目前,MPA实施范围主要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如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往来是可以被轧差抵消掉的。基于这个考虑,广义信贷并没有包括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和买入返售债券资产。
但对于证券、保险、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而言,其属于银行体系之外,本身就是货币信贷扩张的受体。近年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其中有些机构高杠杆经营现象突出,已经成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引导这些机构加强杠杆管理和风险防范,把过高的杠杆调整到合理的水平。MPA实施后,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时,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资本的合理分配,一些杠杆过高、过度依赖同业负债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如果仍然固守高杠杆理念,感受到一些流动性压力和制约也是正常且合理的。
受统计频率和成本等因素影响,目前MPA主要按月监测、按季评估,使用的主要是月末、季末数据,这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时点效应。但随着金融机构对MPA评估规则更加熟悉,预计这种影响会逐步减弱。此外,我们也在考虑借鉴国内外平均法统计和考核的经验,研究将这类方法在MPA中运用的可行性。
(三)MPA会加速表外扩张?
有观点认为,MPA关注广义信贷后可能加速金融机构表外资产扩张。
MPA从关注贷款转为关注广义信贷,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机构在表内通过腾挪资产等手段规避调控要求的情况,使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扩张更加平稳有序。但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MPA要求,也的确存在将原先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的可能性。近年来,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领域。MPA设计时对表外业务已有所考虑,比如杠杆率、资本充足率、委托贷款等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的衡量。随着监管体制、统计和信息收集等条件的完善,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还会进一步加强。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将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宏观审慎评估相结合的路径,进一步规范并引导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有序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仍然处于研究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宏观政策工具箱更加庞大,内涵更加丰富,实际承担的任务也更多。应该说,MPA兼具了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属性。人民银行将在实施过程中汇集各方智慧,不断总结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5.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中国央行今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对于央行抛出的这一个新名词,不少人高呼“不解”。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带领读者共同探究这个新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对国内金融监管改革意味着什么。
央行在今日的通知中表示,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六大方面的改进。要理解何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
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则又需要从与它相对应的一个词汇入手:微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瞄准单个金融机构和单个金融部门的稳定。对每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防止这家机构出问题,是微观审慎的范畴。
与之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自然就意味着监管的范畴不限于单一机构或部门,而是将目标着眼于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经济系统中的一些致命风险在微观审慎监管下被忽视了,宏观审慎监管则能有效弥补监管盲点,因此,国际上响起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呼声。
自那时起,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开始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均宣布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
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该组织将评估不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推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四大行)提供监管团指导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开发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系统。
2009年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以减轻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启动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就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直至今日,央行又采取进一步动作,“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又包括哪些内容?
《人民日报》在之前的一篇解读中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在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强调更全面的监管,以及解决“大而不能倒”等问题:
一是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在原有的资本监管制度下更强调“逆周期”手段的运用。例如,经济不好时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信贷投放,并适度放松监管标准,经济过热时则减少信贷投放和提高监管标准,防止风险的累积。
二是延伸传统的监管边界,强调“更全面”的监管。监管领域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将原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等也纳入监管范围,强调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三是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大而不能倒”等问题。增加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建立恢复与处置机制,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这篇文章还称,要提高各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充分发挥央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牵头职能,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又甩新名词,到底什么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6. 无论合格审慎还是宏观审慎评估,金融机构定价行为都是一票否决

宏观审慎评估对法人金融的影响:
(一)资本约束进一步加强。MPA更加重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原则上,法人金融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而且这一项指标是7项评估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此项指标不达标,评级基本为C级。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主要取决于广义信贷增速和目标GDP、CPI增幅,并体现了巴塞尔Ⅲ资本框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宏观审慎要素。因此如果法人金融想实现广义信贷的高增长,就需要有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进行配套,这必将提升法人金融对资本充足率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对利率定价能力重要性的认识。MPA非常重视法人金融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将利率定价与资本充足率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实行“一票否决”,如果利率定价机制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法人金融评级。在这种约束机制作用下,将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降低融资成本。
(三)信贷与资产规模过快增长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MPA对金融的信贷调控,不仅包括原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中的人民币贷款,还要包括广义信贷(如贷款、证券及、回购等),所以,MPA是强化了对金融的信贷调控。此外,MPA关注点从狭义的贷款转为广义的信贷、同业负债、委托贷款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堵住银行将表内资产大量转向表外的冲动,制约银行表外资产的过快增长。
(四)促使建立多元化业务模式。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法人金融的发展不仅面临资本约束,还面临着利率定价行为、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约束,法人必须以有限的资本赢取更高的回报,而不是通过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简单地“以规模换效益”。这将迫使中小银行加快发展其他业务模式,建立多元业务模式,促使法人银行向精细化经营转变,细分客户、精细定价。

7. 互联网金融有没有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吴雨)日前,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经过“升级”,明年金融监管面临怎样的转变?商业银行的日子将怎么过?
  从2011年开始,我国一直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合意贷款,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投放节奏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差别准备金,督促商业银行调节信贷偏离度和提高经营的稳健性。
  “但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资产也日渐多元化,信贷在其中的占比也不断下降。由此,信贷变化已无法完整反映整个社会信用规模之盈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更全面,考虑的因素更综合,覆盖范围更广,这对于未来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起到有益作用。
  此次央行提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当下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但金融监管却相对滞后,监管套利情况不断增多,这需要金融监管创新循序渐进地往前赶。“此次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覆盖范围,除了信贷,还扩展到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入返售、其他投资等,更为全面,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也对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敲响警钟。”
  尽管目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七大考虑重点的权重并没有明确,但从央行公告中,可以明确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
  今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完全放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已经完全结束,银行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银行恶意竞争的行为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可能扰乱整个金融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五大任务之一是要“降成本”,其中提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
  “因此,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特别增加对金融机构定价行为方面的变量,从而能够起到抑制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的作用。”鲁政委表示,这一变量在当下可能被作为引导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工具。
  央行在公告中还特别提到,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
  赵庆明表示,当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上升明显,而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积累,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体现出灵活、有弹性的特点,所以对于大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应该不会‘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
  在央行表示2016年起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后,有业内人士提出,这将为今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奠定基础。
  对此,鲁政委认为,目前该体系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监管范围拓展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值得进一步关注。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此前,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波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金融监管部门协同效率不高,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有较长的路要走。”赵庆明说。

互联网金融有没有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8. 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个啥 有什么好处

中国央行今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对于央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