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误解?

2024-05-17 11:12

1. 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误解?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
1。婚姻观:中国传统古代的婚姻讲求门当户对,因为婚姻关系到两个家族的结合。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今中国的婚姻观逐渐趋向于个人化,选个自己喜欢的对象就好。
2。科学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科学,虽然从曹冲称象,两小儿辩日就可以知道中国是有逻辑思维的,但是就因为中国重视工艺而不重视科学,所以以往中国在科学上都是落后于西方的。现今,中国意识到科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极力发展科学,例如引进了物理,化学等科学科目,但是这些都是从西方传入的。不然,中国古代的科举都是以诗文等文艺类的作为考试的。
3。自然观:现今的中国为了商业发展,大量砍伐树木,开发矿石。这些都是受到西方征服大自然的观念影响。要知道,古代传统中国文化可是视自然为有情体和讲求天人合一,以及自然和谐相处的。
4。人格: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所以人民的性格都是纯朴,顺乎自然,把事视为天经地义。因此,传统中国人都是安分守己,对于政事是不关心的。然而,因为西方的民主思想影响,现今的中国人都在提倡民主,对于政治,也想有份参与。
5。伦理: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是有尊卑之分的,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要求。然而,西方的父子关系却是平等的,关系就像朋友一般。现今中国很多家庭都受到西方这个方面的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平等化,像朋友一般讲话而不是像传统的那样,十分庄重严肃。

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误解?

2. 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是雅是俗,总能激起那些对中国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国人深深的好奇心。
在中国文化气息浓厚得地方,经常能够看到外国游客的身影。在京剧剧场,很多外国人像本地人一样,围着四方桌悠闲地泡杯龙井,合着鼓点轻轻地敲着桌沿,看到精彩之处时不时地叫声好。
“我知道中国有京剧、昆曲,甚至知道粤剧、河北梆子,还有脸上的油彩可以变来变去的川剧。”,称“中国通”的丹尼斯滔滔不绝的说,“还喜欢中国的五粮液,口感比我自己家窖藏15年的威士忌还棒,我要带他回爱尔兰给我的老父亲尝尝。”
张艺谋的一部《千里走单骑》让我们看到了外国人多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感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并著书成册,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能反映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它同时也是外国人和中国沟通的桥梁。”在中国大学任教多年的美国人巴赛尔对中国文化如数家珍,“老子的道家思想很诗意;韩非的法家思想很革新,五行是中国人认识世界普遍的观点。”闲暇的休息时巴赛尔也学会了众人的消遣方式:闲适地走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偶尔又走进道旁的茶馆,细细品一口盖碗茶。

早在1911年,美国威士康星大学就有一位名为King的农业学家,来到中国调查中国人的饮食文化,King著有一本《五十个世纪的农民》。他是从土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中国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介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他亲切的称这种文化为“五谷文化”。

“五谷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而“五谷”之说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6�1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我们在宜宾五粮液酒厂找到了答案,五粮配方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也称红粮,所以有说红粮、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食又有五谷杂粮做为底蕴,而五粮液取之于五谷,注重酒文化的浓香、甘醇、色泽,讲究酒文化内在的品质,注重饮用后的绵长回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庸和谐的文化精神不谋而合。

3.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是什么

对日本,韩国的影响很明显。日本,韩国的文化基本和中国完全 一样。


对欧洲的影响值得一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引进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科举的书籍。旨在打倒神权,建立一个文官政治制度。结果大家都知。文官政治制度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民展,故中国的古代社会非常先进。大家看中国的古典小说便知,其实古代中国很现代化,而世界其它地方则长期生活在神权之下,生产力非常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是什么

4. 论述“你如何看待中国人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外国人?”

当前的情况下,中国人自己不拿传统文化当回事,反而是很多外国学者潜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真是大有将无知愚昧进行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不是只属于中国的,应该属于全世界。东方先哲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怀才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地球在西方文明倡导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导下迅速走向衰竭,这是多么讽刺。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5.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如下: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
伏尔泰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莱布尼茨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
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 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
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

6.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建设中国特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汉开辟的丝绸之路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许多志士仁人、高僧学者、工役商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把热汗和鲜血洒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经历了**,也经历了改革开外,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也一道与共和国茁壮成长。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传统文化挑战。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另外,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称星巴克开进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呼吁要将星巴克赶出故宫,认为其“破坏了故宫的“神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附和者人言汹涌,反对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冲决一切罗网之气势。反对者认为,星巴克进入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这里开了6年。“星巴克”是美国消费主义精神的代表符号,更多的是与小资、时尚联系在一起,这与暮鼓晨钟、苍凉威严的紫禁城能和谐地搭配吗?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  针对这个事件,星巴克全球总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应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分店。我们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开设这家分店的。我们一直并且会继续表达我们对(紫禁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我们也为让这家店适应紫禁城的环境作了认真的努力。  而中国的学者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孙晓忠教授认为,当故宫失去皇权后,这个空间对内形成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外则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当代最为中国化的符号。而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种外来的消费文化,它入驻故宫已经不是商业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实际上宣告着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挪用。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在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的今天,纯粹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故宫里的星巴克”则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然而,看到这众说纷纭的局面我有了很多感慨。我认为不管是热爱故宫的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当然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和谐的、美丽的、完整的故宫,而不是一个被广告牌或者是店铺扭曲了的地方。”  这些简单的事实,就很大程度上表明文化的传承与回归,是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虽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对它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全球化面前,文化的传承与回归主要靠我们青年人。我们要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节日的传说、由来以及它的源远流长,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我们应该做到继承本土元素,不断创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同时适当吸收外来艺术中的精髓,融合中西方优势,更好地顺应时尚潮流;争取传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宣传。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输出机制。  然而,我们也不必计较哪些是传统,哪些是时尚。需知今日的传统,亦是昔日之时尚。现在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只要是有益的,可以不论中国、外国,传统、现代。这样做,其目标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丰富我们的文化。**同志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我们对当代西方思潮决不能不加区分地全收,而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在吸收优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丢弃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在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会审视和明辨,学会取各家之精华,丰富自己的头脑和阅历,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

7. 外国人对中国中国文化的误解都在哪些方面?

1. 误将“广东”“福建”的地域文化,视为“整个中国”的代表。
   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自古“广东”“福建”“温州”等地域漂洋过海的中国人比较多。
   这些地域的人,早年漂洋过海后,在很多多家扎根,做生计,养育后代。所以,很多外国人
   误认为“广东”“福建”的“方言”“饮食”“相貌”“待人接物”等文化习惯就是整个
   中国人的代表。
2. 很多没有到过海外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因为国际关系的原因,
  有些国家对中国的“正面的”“积极的”“客观的”报道和介绍也比较少。所以,很多不了解
  中国的外国人,还认为中国人是穿“人民制服”“旗袍”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的国家。
3. 还有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是通过电影,比如“李小龙”“成龙”主演的电影。
  现代的有“巩俐”“章子怡”等。 但是,我华语电影在国际获奖的往往是古代题材的。
  所以,很多外国人还是不能够通过电影了解现代中国。

外国人对中国中国文化的误解都在哪些方面?

8.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的结合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辩证地继承和发展。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2、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自己发展自己,自己联系自己,吸收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剔除消极部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立足于实践,与时俱进。
3、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