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介绍

2024-05-05 10:09

1.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介绍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是由该政府部门在大会上所作出的政府工作的年度报告。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介绍

2.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好基础,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省上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工作部署,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兰北新区”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和扩大开放,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长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以上。以上预期目标,把握了国内外宏观经济趋向和中央、省上的政策要求,充分考虑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可行性,体现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当前,我市发展的内外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还较多,但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建设,有利于我们争取项目、扩大投资。二是国务院已经批复甘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还将出台支持甘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兰州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形成新一轮开发建设的良好环境。三是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国际组织的主导下,新亚欧大陆桥建设持续推进,从连云港经兰州到中亚、东欧的交通大通道进一步畅通,将为兰州的开放开发创造新的平台。四是省上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规划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为兰州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增添了新的活力。五是省上确定兰州先行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这是我市破解城乡二元矛盾,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新机遇。      六是兰州作为全国九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随着青藏铁路和连接周边城市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市交通运输和通达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为兰州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和条件,围绕“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部署,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积极推动落实省上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在全省、全国大格局中谋划兰州的发展,努力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一是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规划建设。二是积极构建“兰北新区”。三是修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四是推进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五是高起点谋划“十二五”发展。(二)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思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努力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力度,全方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争取和落实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二是集中实施100项重大项目。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突出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二是全力推进秦王川综合开发。三是优先支持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品位、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实施路桥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强化城乡规划管理。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三是全方位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四是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六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生机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三是加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各项改革。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省会城市和谐稳定。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努力扩大城乡就业。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坚持为民兴办20件实事。

3. 兰州市城关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按照“123456”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受了各种复杂局面的严峻考验,全面完成了区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心城区的产业特征更加凸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80%;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5%,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重大项目的支撑力更加强劲。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20多亿元,项目投资规模、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建设进度创历史新高。——统筹发展的保障体制更加健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投入3.95亿元用于以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工作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城市长效化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了责任包干、对口帮扶、举报投诉、网格化管理和责任追究“五大机制”,城市管理实现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的重大转变,中心城区的形象和品位得到大幅提升。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项目为纲抓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13个、资金近1亿元,创近年来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数量之最。32个市、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特别是总投资93亿元的庙滩子整体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46个商贸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扎实推进,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主体完工,北京王府井百货、马来西亚金狮百盛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全区商贸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0亿元,同比增长16.2%。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1560万元资金实施企业技术改造。37项新技术、新材料项目落地建设,特别是重离子束治癌项目落户城关,成为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个亮点。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引进项目102项、到位资金42.8亿元,同比增长20.36%,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的突破。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和促进了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同比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82亿元,同比增长18.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8亿元,同比增长15.02%。遏制了地区生产总值占省、市比重连续五年下滑的趋势,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4和0.9个百分点。二、环境为要抓提升,中心城区形象明显改善。规划工作不断加强,配合市上完成了雁滩地区详控规划,编制了城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了九州分区规划、城中村改造片区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大兰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南山过境公路、大砂坪北出口、雁滩地区规划道路等6个项目的拆迁任务,拆迁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创造了城区大规模拆迁“无震荡”的城关模式。投入6076万元,新建九州开发区道路5条,改造维修小街巷125条,新建标准化公厕20座。建成高档商住楼盘24个,特别是莱茵小镇等7个楼盘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地标性建筑。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投入4亿元,开工建设城中村村民安置房32.8万平方米,全面完成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投入7794万元,更换城区绿地护栏4.4万米;实施了重点路段楼宇亮化和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城市美化;建立小街巷清扫保洁机制,将753条小街巷统一纳入环卫专业化作业范围;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不断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功能;适时开展了文明环境创建月活动、五大攻坚战和冬季大会战,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整治,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单位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全面达标。巩固南北两山绿化成果,深入推进“六路”改造提升和绿化造景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76%。三、民生为本抓保障,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完成职业培训1.1万人,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率先在全省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开通12580求职热线、开展“充分就业街道”创建活动,就业再就业工作载体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大社会保险全部超额完成任务。率先在全省建成养老保险网、启用电脑资格认证系统,养老保险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虚拟养老院和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站,大大推进了全区社会化养老进程。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残疾人危旧房改造,318户贫困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发放各类补贴和救助金8133万元,惠及群众34.5万人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67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0元,同比增长1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8栋教学楼新建改建工程,完成青白石地区教育资源整合,开展了校长论坛和名师讲坛活动,13所学校荣获全市教育质量优秀奖,校本课程研发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新建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标准化村卫生所12家;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一。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金城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市“六运会”并取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通过中央文明委验收。为民兴办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四、稳定为上抓管理,社会发展大局安定和谐。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成功预防群体性事件108起;投入178万元,清理积案4564件。新增投资3000万元,重点用于基层派出所、基层法庭和检察院“两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农村重点地段安装防盗装置488处,城区新增视频探头10725处,全区技防设施覆盖面达到80%。建立健全治安预警、常态严打、社会防控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违法犯罪行为,集中开展“节庆安保”、“冬季严打”等专项整治,全区刑事案件破案总数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修订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了8个专项管理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开展了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专项治理,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全面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十大专项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609起,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消费环境。五、创新为先抓改革,整体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管理和执法中队下沉街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现代媒体和企业运作相结合的关爱老人的新模式;率先在全省推行“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这些改革与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我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安排科技三项费1130万元,申报各级科技项目95项,争取扶持资金581万元,在“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培育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企业30户、科技成长型企业5户,新增非公有制企业3452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8%。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公信为重抓效能,政府执政能力全面提升。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化理论学习,破解发展难题,政府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不断增强。“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工作深入开展,全民法律意识和社会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72件、政协委员提案82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办理市长专线784件,政务大厅办件量达到9万件,办复率达到100%。全面推行了“周安排、月计划、季调度”制度,政府工作运行更加规范。建成电子政务平台,政务信息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深入开展了“树新形象、创新业绩”活动,机关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审计监督全面加强,审计各类事项29项,核减工程决算695万元。政府采购力度不断加大,完成采购4085万元,节约资金738万元。统计、武装、双拥、人防、地震、民族宗教、爱国卫生和预备役等工作全面加强,保密、侨务、对台、史志和档案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工会、团委、妇联、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经受住了种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尤其是科学应对、成功处置了“5·16”和“9·14”地质自然灾害,不仅锤炼了全区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而且凝聚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灾难的强大力量,使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历经考验的城关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迸发出无限的活力。一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喜迎新中国六十华诞系列活动,尤其是成功举办了迎国庆大型焰火晚会和“万人升国旗仪式”,不仅展现了我们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凝聚了民心、振奋了人心,激发了市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城关的高尚情怀,极大地调动了百万人民团结奋进、建设首善的创业热情。一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狠抓责任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市的排名进位升级,民生工作在全省实现了“十个率先”,社会事业和城市管理等多项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一, 100多项工作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奖励。这些成绩和荣誉催人奋进,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中心城区的良好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城关在全市和全省的美誉度,而且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必将转化为全区上下率先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位代表,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关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去年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速度与中心带动的要求相比还比较缓慢,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二是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城区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城市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很大。全天候、全时段的长效管理机制还需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管理还有待于继续加强。四是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受财政体制的影响,中心城区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还需要下更大功夫解决。五是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干部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机关作风还需要不断转变。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全区上下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2010年工作总体部署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充满机遇和富于挑战的一年。当前,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年国家还将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制定了西部开发新的十项政策措施,还将出台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政策;省委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这些都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尽管国内经济正在企稳回升、逐步复苏,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正确分析面临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定位、战略推进,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高举一面旗帜,打好五场硬仗,大幅提升六个水平”的“156”工作布局,更加注重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着力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着力夯实基层管理基础;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增强率先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奋力争第一,拼搏创一流,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宏伟事业推向新的阶段。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继续为民兴办10件实事。做好2010年政府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增后劲,既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更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谋划实施一批事关城关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为实现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既要注重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更要立足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综合实力,在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切实发挥率先、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更要积极作为,发挥政府在促进引导、支持服务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切实把握好各项改革的推进力度,把握好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和需求,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兰州市城关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4. 甘肃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介绍

甘肃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并主动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及时组织实施了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工程、教育卫生、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等一大批项目。

5.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第一,大兴学习之风,提高政府的创新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超前的思维谋划发展,以宽阔的视野探索新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组织开展“读好书”、“领导干部论坛”、“专项学习调研”等活动,营造政府系统浓厚的学习氛围。各级干部带头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兄弟城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人所长,为我所用。善于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深入研究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结合兰州实际找准切入点,用足用活政策,促进兰州发展。第二,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强化执行力、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规范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办公秩序、规范协调机制、规范内部监督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认真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逐步实现“一站式”办公向“一键式”服务转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精简文件、会议和一般性应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坚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和基础工作倾斜,善于听取基层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畅通政府沟通联系社会的渠道,更好地方便和服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机关、驻兰部队和大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为省内各市州和来兰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塑造省会城市良好的服务形象。第三,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坚决服从市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将依法行政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规范完善政府立法工作和执法行为,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水平。健全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网络民意、专家论证和政府议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处理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和社会事务,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主动公开重大事项,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各项工作规范运行。第四,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政府的约束力。从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做起,严格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率先垂范,强化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时限要求,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反馈督查情况,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行政承诺、行政问责和服务投诉机制,按工作实绩奖优罚劣,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健全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树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兰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6. 2011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3日在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政府代省长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及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同2005年相比,预计生产总值总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倍,年均增长31.0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6.5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4倍,年均增长22.3%;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93倍,年均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6倍,年均增长23.4%;财政支出增长2.41倍,年均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1.5%和67.1%,年均分别增长10.06%和10.81%。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9∶43.4∶40.7调整为2010年的14∶48.7∶37.3。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62%;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成重点节能减排工程461项,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9%。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8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6公里,67个县通二级以上公路,95%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全部通公路。现有铁路主干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敦煌铁路建成通车。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等铁路开工建设。嘉峪关机场完成改扩建,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庆阳机场扩建工程和金昌、张掖、夏河机场开工建设。建成国内首条75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主管线贯通。完成1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态项目进展顺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和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农村户用沼气73万户,解决6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财政投资63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6.99亿元。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121.41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工技能培训累计259.78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51.8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008个,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建立酒泉风电装备、天水装备制造、航天蔬菜育种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启动实施新材料技术、特色中药现代化等10个重大专项和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32项,专利授权量达到5895件,省级科技成果达到41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4.7亿元。研制出4500吨大型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一批高端机械装备,填补了国内制造业空白。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三叠系油藏稳产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核循环等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正逐步或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省级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53亿元,为民办成62件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23.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4.2万人。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33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0多元。同全国相比,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前一年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34个县557万人。完成保障性住房8.29万套,对38.22万户、111.16万人次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改造农村危旧房41.3万户。全面完成“两基”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2.77%提高到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提高到22%。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建成农家书屋1.3万个。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覆盖率达到95%。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领域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控制在7%。以内。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投入资金41.56亿元,完成48户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9.59万人。进入我省发展的中央企业达76家,一批骨干企业与央企实现战略重组。75%以上的省属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到2010年底,省政府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2005年增长1.73倍和2.96倍。农垦、粮食、商贸、交通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到41个县。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减少1738项,事业单位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60%,全省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6.69亿美元。

    ——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救援队伍得到加强,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化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效组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灾区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深圳援建的24个项目全部竣工,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严格依法履行职能。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公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清理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审计、监察监督得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大。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聚精会神促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生产总值410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80亿元,增长3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亿元,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745亿元,增长23.39%;地方财政收入353.6亿元,增长23.37%;财政支出1466.7亿元,增长2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2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增长11%。一年来,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制定出台了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强同国家部委的衔接沟通,已同中央16个部委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有30个部委下发支持甘肃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或部委“十二五”规划盘子。

    二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44.9亿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年初确定的4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三是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启动兰州秦王川新区建设,兰州铁路枢纽工程、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高速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酒嘉一体化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引进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35家,年生产成套风电设备能力达到2000套30万千瓦。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各地发展定位不断明晰,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功能。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50亿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210亿元,增长35%。加快服务业发展,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五是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发展工程节水33万亩,新修梯田161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48万亩、高效节水技术226万亩、脱毒种薯种植41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58.3万吨。输转城乡劳动力516.89万人,创劳务收入468亿元。加大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力度,预计全年减贫40万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稳步推进。

    六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5亿元支持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9.3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年2448元和850元,城乡低保人口分别达到86.9万人和318.3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批10个试点县参保率达到95.45%,第二批15个试点县参保率达到74%,9个藏区县参保率达到91%。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3.8%。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6万平方米。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参合率达到95.7%。对13.47万户、38.82万人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0万户。从11月起,为425.7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2.77亿元。承诺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全部兑现。

    七是全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迅速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全力抢救生命,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及时救治伤病员,有效处置堰塞湖险情,抓紧开展河道清淤疏通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筹安排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陇南、天水等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做到了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各类学校均按期开学,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舟曲城区重建详细规划全面完成并批准实施,城乡居民住房加固维修基本完成,永久性供水、白龙江河道整治等工程进展顺利。

    八是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省属3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省级国有商贸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水、金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法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勘界确权面积达到8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3.3亿美元,增长89%。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兰洽会,签约合同总额1309.4亿元。引进资金实际到位808亿元,增长72.6%。对外直接投资9988万美元,增长130%。上海世博会等参展工作取得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是甘肃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央驻甘各单位,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发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总结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打牢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必须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营造人民群众心情舒畅、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重要保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整体推进,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城乡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投资主体单一,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部分干部作风不实,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知难而进,奋力拼博,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关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在省委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9年初,省政府就组织有关部门、市州、科研机构和省内外专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10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省人大、省政协也就“十二五”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调研,为编制《纲要(草案)》提供了基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后,省政府根据省委《建议》精神,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部分省人大常委、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是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在《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贯彻中央精神和甘肃实际结合起来,力求把国家扶持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和措施;始终坚持把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力求细化和拓展贯彻省委提出的总体工作思路、区域发展战略的举措和办法;始终坚持把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结合起来,力求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力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穿到“十二五”发展的全过程。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纲要(草案)》围绕省委《建议》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按照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着眼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定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52.5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60万套,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控制指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这些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从发展阶段看,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5.1%,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从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宏观走势看,未来五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我省的现实基础、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位、资源、科技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把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12%以上,主要考虑到,要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来支撑;否则,就会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中拉大差距。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作为主要预期目标,主要考虑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和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逐步缩小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跨越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各地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切实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发展。既对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又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纲要(草案)》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这一突出问题,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建设布局作了安排部署,规划了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生态安全、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兰州战略性石化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十大战略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1万亿元。落实好“十大战略工程”,对优化我省经济结构,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继续夯实发展基础。《纲要(草案)》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眼于提高保障能力,规划了一批交通、电力、水利、管道、市政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使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实现市州全部通铁路,公路总里程可达到13万公里,市州所在地与兰州实现高速连接,县城与市州所在地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有力地提升交通枢纽的地位,而且可以使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其中风电装机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同时还力求在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纲要(草案)》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财政投入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纲要(草案)》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明确把研发投入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提出实施10大科技专项。同时,对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良性互促的机制。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纲要(草案)》提出,要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开展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强调要抓住全球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调整的机遇,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纲要(草案)》强调,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安居保障、教育助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扶贫、便民服务网点、社会平安等“十大惠民工程”。经过五年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的跨越,使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2011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发展改革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改善生存发展条件,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稳健起步、打好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